顶级医学院推出的“4 + 4”研学项目,原本以为能满足很多学霸跨界、半路出家学医的梦想。但没想到如今这一学制已变得人人喊打。其原因并非在于项目设计本身不合理,而是在于录取环节似乎隐瞒了太多本该让大家知道的隐性标准。
为何被录取的学生,每位同学的家庭背景都如此不一般,而且所学专业跨度都特别大,他们在学医之前所学专业貌似也没多少难度,仅花4年时间就能这么快毕业成为博士,这让大家不禁质疑,谁敢让他们看病呀。甚至有一些在协和就读的平民学生也站出来公开与这个项目划清界限。
以前,为了证明自己是学霸、是天才,大家都喜欢宣扬自己技多不压身。但“4 + 4”这个事件曝光之后,很多名校的医学生竟然纷纷站出来否认自己曾经参与过“4 + 4”项目,大家都亮出自己学医的独门“绝招”,或者说是最“笨”的方法。
那就是通过无限延长学习时长,反复积累,基本上都是花了十五六年,甚至有花了20年才完成本科及后续一系列医学培养,最终才成为主治医生的。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位很有意思的医生,他直接否认自己在协和读的是特殊培养项目。
他自称平民医生,确实很有勇气。他从2002年开始学医,当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读的是7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之后又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为一名外科学博士。后来,他还前往日本、美国的医学院做访问学者。然而现在让人遗憾,这样一位优秀的医生并没有留在协和体系内工作。
大家看他的简历,网名虽写着“协和骨科博士于某某”,但他现在的工作地点却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骨科。
另一位女子称自己的老公是医学博士,去年刚入职,整整历经了12年的学医之路,熬到30岁才博士毕业。可毕业了就轻松了吗?他整天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从少年熬成了秃头大叔。而这时候那些董小姐、韩小姐们在做什么呢?
看韩小姐规培时整天发美照,上午、下午、中午都在喝咖啡,每天点评学校附近的各种美食,甚至还能轻松地炫耀一句自己中午陪领导吃饭,这些可是普通医学生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所以看看普通医学生所走的道路,才会让人觉得“4 + 4”项目到底有多过分。甚至有很多医学生都不愿意站出来为这事发声,并非他们冷漠,而是因为这一路太痛苦,回想起来就不堪回首。
再想想,有些人压根不用经历这些培养过程,却还能站在比他们更高的位置,这就更让他们心里不服气了。可不服气又能怎样呢?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自三无家庭,能作为平民医生闯出一条出路就已经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不过现在网友们对这类凭借自身打拼出来的医学生口碑很不错,大家都觉得要是遇到这样的医学生,以后也更愿意找他们看病,甚至会特意看准他们的号去挂。
所以有时候搞特殊并不一定是为了让那些天才少年脱颖而出、少走弯路。真不知道这些特殊名额到底是为哪类学生准备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得留个心眼,最好还是把最普遍且最靠谱的机会留给高考这种筛选机制。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