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对孩子来说,父母不再是不可挑战的“权威”;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也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孩子”了,似乎变得“软硬不吃”。家长朋友们就会感到孩子进入了叛逆期,生活中也会常常面对来自孩子的挑战。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师李坤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他结合实际经验为家长朋友们解惑支招。
李坤告诉大家,挑战“权威”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们身体的迅猛发育,他们心理上的变化也逐渐开始出现。他们自我意识逐渐清醒,独立意识愈加强烈,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渴望独立,不希望父母对自己有过多的控制。”李坤说。
为了表现自己是有独立见解的人,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唯命是从。如果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做孩子看待,总是要求或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会令他们特别反感。为了表示反感,有些孩子就会故意跟家长对着干,甚至对家长的合理要求也不买账。虽然看起来叛逆,但其实也是孩子长大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个时候,家长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逐渐从控制地位的教育者变为处于辅助地位的陪伴者。”李坤提醒家长朋友们,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一个原则,即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用放松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
李坤还提醒,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探索,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去,家庭成员一起讨论。例如让孩子决定怎样过自己的生日、让孩子策划一次周末的全家聚会等。
家长还要学习倾听技巧,深层次倾听孩子的声音。“家长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说太多。说得太多,就会在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好好倾听孩子的话。当和孩子有很大分歧时,首先要抑制争论的念头。”李坤表示,要抓住孩子的谈话重点,适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肯定孩子的谈话价值。
李坤特别提醒,父母要做陪伴者,但也要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不能纵容孩子。在制定要求时,要注意考虑孩子的想法,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也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中学生的自尊心一般较强,如果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不仅不能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所在,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顶撞反驳。”李坤说。
“养孩子就像打太极——他越用力反抗,你越要卸力化解。建议把60%的精力用在平时的亲子关系建设上,一起打球、追星、打游戏……孩子越觉得你像‘自己人’,就会越少故意挑衅。只要留住40%的底线坚守,让他知道‘闹归闹,大事不能飘’,让他认可‘爸妈管得有道理’,而不是‘他们就会用身份压我’。”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