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中考了,很多家有初中生的父母都紧张了起来。
毕竟今日不同往日,普通家庭的孩子中考失败,很难复读,也很难有其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么去职业学校混个职专学历,要么直接走上社会。
就像我认识的俩孩子,前两年中考时都没考上高中。
其中一个是我老公姨哥家的女儿,中考失利后,她不想上技校或者职专,家里人劝解无果,只能由着她去打工。
结果这女孩去一个饭店打工不到半年,就跟后厨里一个30多岁的厨师好上了,关键是这个厨师离过婚,还有一个孩子。
女孩爸妈当然不愿意,但是各种威逼利诱也没啥用,现在女孩已经跟着那个男的去他们老家过日子了,好几年也不回家看看爸妈。
用我婆婆的话说,就是姨哥家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
另一个是我大姑姐家的儿子,去年中考失利,大姑姐和姐夫也是担心孩子过早进入社会会走入歧途。
所以,托关系把他送进了一所口碑不错的技校,让他学习新能源汽修,但这孩子在技校上了2个月的学就跟几个同学偷偷跑出来打工了。
后来大姑姐和姐夫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把他找回来,可孩子说啥也不肯再回技校。
无奈之下,姐夫只能让他跟着自己在自己工作的酒店帮忙,想着至少能让他学点做事的规矩,别在外面惹是生非。
许多家长将高考视为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认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尤其对普通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不少家长却把中考当作小测验,觉得即便考不进去好高中,也有普高或职高可以选择。
却没有意识到,中考失利带来的连锁反应竟有如此之大,像上面我提到的两个亲戚,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其实,相比高中,初中真的不难,中考也相对容易,即使天赋一般,孩子只要愿意学、肯努力,即使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个普通高中也没啥大问题。
可为啥每年还有那么多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
一位当了多年初中班主任的朋友说,其实中考筛选的是家长,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中考成绩。
回过头来看那些中考失利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父母有很多相似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都在12岁到15岁之间,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受激素分泌的影响,他们渴望与同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对周围人的评价也变得极为在意,变得敏感且富有主见。
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的这个心理变化,往往只关注他们的成绩,导致孩子在情感需求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不断累积,甚至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遭遇了同学的排挤,回到家向家长倾诉,家长却只是简单地回应 “别管那些,把学习搞好就行”。
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仅会导致孩子的困惑无法排解,还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成绩。
邻居家的闺女去年中考,临近中考还有2个月的时间,邻居才发现孩子很难考上高中,才着急忙慌的给孩子报班、找家教,结果钱没少花,但是依旧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其实现实生活中像我邻居这样的家长不少,他们认为孩子刚上初中,不用规划那么早,却不知道,孩子中考的成绩其实早在初一下学期就差不多定型了。
初中与小学不一样,初中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是逐步积累的,说的夸张点,上课弯腰捡个笔的瞬间,可能就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可能就是后续学习的关键。
初中课程的连贯性很强,如果在初一、初二没有及时跟上学习进度,等到初三再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为孩子的学业制定长远的规划,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一旦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出现薄弱环节,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和被尊重,但是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过于重视初中学习成绩,因此对孩子管的过严过死。
比如,我大姑姐家的儿子,自从上了初中,大姑姐就辞了工作,专心陪读,每天监督他写作业,连孩子出去找同学都要限制时间。
大姑姐本以为这样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可最后孩子还是没考上高中。
有一次我跟这个孩子聊天,他说,那段时间他觉得妈妈就像自己的影子,自己走到哪里,妈妈就叨叨到哪里,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被要求背单词。
这种 “全方位监控”,让他一看到书就反胃,只想躲进游戏里逃避现实,最后甚至觉得反正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学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过度控制会触发他们的 “心理逆反机制”。
当家长的管控强度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阈值时,孩子会通过 “消极抵抗”或 “激烈对抗”,比如厌学、拖延、顶嘴、离家出走等方式来争夺自主权,最终形成 “越管越差” 的恶性循环。
以上三点,虽然不是所有中考失利孩子家长的共同特征,但在多数中考失利孩子的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希望各位家有中小学生的父母能自我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莫要等到中考成绩出来后才追悔莫及。
你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吗?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