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曾向我倾诉,小初各科他都能辅导,唯独语文辅导起来力不从心。数学英语完成练习题后,有答案可以核对,给孩子讲解后孩子也心服口服。唯独语文,即便他按照答案给孩子批改阅读理解,最后也会被孩子质疑不懂语文。每次考试,孩子其他学科都能预估分数,且相差无几,唯独语文,总是差距甚远。
自己辅导语文,孩子不服气;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没变化,一年下来变化也不大,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认为语文是玄学的家长中,很多以前是理科生,他们在读书阶段就没有摸清文科的学习规律,甚至觉得文科最空洞无趣。这些家长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又遇到了同样的烦恼。
如果你去问一些优秀的文科生,尤其是那些喜欢阅读、出口成章的文科生,他们从不觉得语文难,相反觉得理科才是玄学,太费脑力。我想自己应当是后者吧!
语文学习的确和天赋有关。同一个父母,同样的家庭环境,我的哥哥天生就喜欢理科,而我天生就喜欢文科。三十年前的乡下,没有好的老师,也没有好学校,我的语文还常考第一名。我觉得文科太好学,一点也不费劲。其实这和我的爷爷、父亲都是小学语文老师有关,尽管他们很少指导我学语文,但在某个阶段一定影响了我。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写植物的作文。我不知道选什么,我熟悉的植物有栀子花、美人蕉、槐树、梧桐树等。爷爷问我:“你觉得这些植物有哪些特点?”我说:“栀子花、美人蕉的花很漂亮,槐树花可以卖钱,梧桐树很高大。”然后我就不知道怎么写了。爷爷说:“你可以换成你更熟悉的植物,比方说丝瓜、花生或红薯。”
我立刻就想到了红薯,因为我栽过红薯,经常吃炒熟的红薯叶子,还煮过红薯粥、烤过红薯,我觉得肯定能写好。爷爷提醒我:“你可以查一下新华字典,看看字典里面是怎么介绍的,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写。”
我按照爷爷教的方法去做,没想到这篇作文立刻就成了范文,被好几位语文老师称赞,说我的作文就像一个研究过红薯的专家写出来的一样。那一刻的得意永生难忘。
现在自己也成为了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想,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两次这样成功的经历,他们也一定不会厌恶语文。所以说,要让孩子喜欢一个学科,一定要让他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魅力,让他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知道怎么努力就能有结果。
想起小时候每到寒暑假,爷爷就叮嘱我,早上不要睡懒觉,要起来读课文,必须高声朗读。读完课文还要背给他听,背完了才能吃早饭。因为条件差,课外书也极少,所以每天早上就是读课文、背课文,因此语文课本可谓倒背如流。
我想,这种背课文的方式就是最好的精读。因为大量的背诵储备了语感,而语感是学好语文的最高境界。散文家梁衡也曾说,他的文章有古典散文的美感,得益于他能背诵几百篇历代大文豪的散文。
每天上午完成暑期作业后,下午要练习两小时毛笔字。爷爷给我找来塑料版的毛笔字帖,前期就是摹写,要求是越像越好。等到高年级时就是临帖,临得不像的地方爷爷再给予指导。
因为每个假期都做这些事,所以我的毛笔字就是这样练好的。毛笔字练好了,钢笔字自然也不错。我不明白现在孩子为什么都是先练钢笔字再练毛笔字,我一直认为,小学生应当先从毛笔字开始,这样更有乐趣。
父母忙的时候,爷爷要求我们去地里帮忙干活。爷爷年龄大了,就在家烧火做饭;更忙的时候,就把吃的东西送到田头。劳动是辛苦的,这是大人的共识,但对于小孩来说,劳动其实也很有乐趣。比方说割稻谷,大人们都是一排一排顺着割、层层推进,而我则喜欢从相反的方向开始,开辟一条“战壕”,用最快的时间和大家会师。稻谷割完了,还能捡到各种“宝贝”,有蛇蛋、泥鳅、小乌龟等,所以那时候我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劳动很有乐趣。
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劳动,总觉得孩子劳动会耽搁学习。其实劳动教育也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劳动也能给人带来快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孩子才不会觉得学习烦闷。
孩子越大,越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样做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因为生活除了学习,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好时光。
在劳动中,我们开始观察自然、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这种体验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如果我没有种过红薯、没有吃过红薯,我写出的作文一定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
回忆往事,早读培养了我的语感、训练了我的记忆力,而语感和记忆力对于文科生来说其实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就像是体育锻炼一样,一两天训练不会让肌肉变结实,但是一年的坚持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但是很多理科生不明白这样做的价值,因为理科学习不需要这种读的训练,也不需要这种超强的记忆力。
练字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培养了细心的品质;干农活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正是长辈潜移默化的引导,才使我学好了语文。
我们家长常说,孩子读不懂文章,根本体会不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这种共情能力的缺乏,其实和语感训练以及体验的缺乏有关。你去看那些参加朗诵比赛的孩子,他们一定经过了大量训练,才能打动读者。没有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风霜雪雨,他又如何能共情呢?
杜甫在24岁前,尽管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且靠着当县尉的父亲衣食无忧,但此时的他更多是和李白一样豪情万丈。所以尽管科举失利,他并不沮丧,所以才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可是安史之乱后,当他流离失所,他对鸟兽的描述变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他看到哀嚎遍野时,他又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
所以说,共情能力的训练一定离不开丰富的阅历。只有快乐,没有对文章的品读、对生活的感悟,一定很难共情。而这种能力不是刷几篇题就能提升的。
小结:
从古到今,语文的学习方法没有变化。看看古代大文豪是怎么炼成的,就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语文。随便挑几句古人的名言,句句说透语文学习的真谛: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行万里路,读万卷书;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理其实都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