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镐伟
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20届本科生、诉讼法学专业2023届硕士研究生
现就职于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
核心标签
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人&参与人
全国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得主
“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多项荣誉获得者
跨律所/企业/基层单位的多元实习者
知行合一
实践厉兵秣马积经验
“法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理论提升离不开实践滋养。”这是李镐伟一贯奉行的理念。
科研深耕:让理论“落地生根”
硕士期间,他深度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刑事庭审中对质程序实证研究》及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元理论视野下刑事伪证入罪难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主要负责案件分析、实地访谈调研、问卷制作及分析、成果报告撰写等工作。这些经历不仅锻造了他严谨的学术思维,更让抽象的法理在实证研究中“看得见、摸得着”。
学习之余他积极通过参与学科专业类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李镐伟同学在本科期间先后参与四川大学“思辨在江安”模拟法庭竞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第十六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等国家级模拟法庭竞赛,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四川大学“思辨在江安”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及最佳辩手、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团队一等奖。
多维探索
实习拓展边界长见识
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炼与积累,为李镐伟同学的实习和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理论沉淀:为实习铺就了“快速通道”
李镐伟的实习足迹跨越律所、企业法务、政府基层治理三个领域。他曾先后在四川川达律师事务所、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中南置地西南区域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法律建设委员会及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李镐伟深耕诉讼文书起草、法律检索分析、解锁企业合规审查新场景等多类实务工作(资料搜集与整理、文书撰写、工作对接、法律咨询解答、法律意见出具等),覆盖律所、企业法务、政府基层治理三个领域,工作内容难度大、挑战多样。不过,本科与研究生期间的科研与竞赛经历帮助李镐伟同学培养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因此,在面对不同岗位的难题时,他都能灵活应对,快速适应。
从律所到公司再到基层单位,面对不同岗位的复杂任务(如跨部门工作对接、专业法律咨询),他凭借科研培养的结构化思维和竞赛打磨的临场应变力,快速突破“学生思维”,实现从“知识输入”到“价值输出”的蜕变。
实习锦囊
三条“避坑指南”
1
打破“专业茧房”,让视野“宽”起来
法学这门学科并非孤立的,法学的实践岗位也不限于传统认知。无论是面对专业学习还是实践锻炼,需要思维开阔,看到法学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突破点。
2
别怕“试错”,让选择“多”起来
对于实践岗位的选择,除了要结合专业特长和自身兴趣,也要勇于突破舒适圈,不断尝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深化对岗位的认知,为就业铺垫更多的选择,并将这些体验反馈到理论中,为就业找准努力的方向。
3
拒绝“工具人”模式,让思考“深”起来
在实习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简单地完成实习任务,要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像“法律人”一样去思考,尽量减少“学生思维”对自身的限制。只有在实习过程中,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实践过程融入理论学习,才能发挥实习的真正效用。
来源:法学院投稿
编辑:于清清
审核:陈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