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校园里,发现去图书馆的同学变少了。
往年这个时候,图书馆里随处可见埋头苦读、为考研奋力一搏的同学;
可今年,情况似乎大不相同,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考公书籍。
网上也有很多人同感:26考研人去哪了?图书馆咋这么冷清?我们班打算考研的就只有几个......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以前考研像是赶潮流一样。
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都一股脑儿往上冲,觉得只要读了研,未来就一片光明,找工作就能轻松拿高薪。
现在大家冷静下来,开始理性思考了,跟风考研的人自然而然就少了。
同时当前的大环境确实不太乐观,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文科硕士毕业生苦哈哈读了三年书,满心欢喜以为能靠学历优势找到好工作。
结果发现薪资可能还没本科毕业生高,到头来还得去考公考编。
这让很多人对考研的热情大打折扣,感觉学历好像贬值了,读研也变得可有可无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能理解大家这样的想法,但小编觉得,贬值的只是学历表面的光环,而不是研究生这个经历本身的价值。
现在用人市场的要求愈发明确,有点像你们父母辈。
要么进体制,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
要么有一技之长,在某个专业领域独当一面;
要么就是高精尖人才,能为企业带来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所以,大家现在的目标就围绕着这个三方向展开。
但如果你只是想混个文凭,那考研确实没太大意义,因为跟当下市场看重的这三点根本不沾边。
可要是你想换个专业,通过读研提升自己去考公,拓宽进体制的道路;
或者你对某个学术领域充满好奇,想利用读研的机会深入搞科研,真正学到点东西,那读研对你来说就是正收益。
现在不少同学还在忙于上课、实习,没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规划,还在纠结考研读研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实际利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等到7、8月,课程压力小了,实习也告一段落了,大家闲下来仔细想清楚了,我想很多人还是会重新回到考研这条路上来的。
考研人数看似减少了,图书馆也冷清了,但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家逐渐成熟、理性看待考研的一个体现。
考研不再是盲目跟风的面子工程,而是要基于自身目标、兴趣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去抉择。
所以,同学们别焦虑,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判断考研是否适合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26考研人数可能继续下降,但竞争依然激烈。
不要被表面的“人少”冲昏头脑,也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吓倒。该刷的题一道不能少,该记的公式半个不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