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为人父母后,虽然不求孩子能够功成名就,但却总盼着他们能知冷知热。
可这“心疼父母”的门道里,往往藏着不同段位的智慧。
有人认为给钱就是尽孝,也有人觉得听话才算贴心。
其实,与孩子相处久了,不少人的心里,都会有一把计量孝心的“称”。
也都会对“心疼父母”这几个字,不由得的生出高低深浅的等级感。
所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常见的4种孝顺排名,看看你家孩子排第几。
在东京大学解剖学教授养老孟司的《遗体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
那些临终老人最后的愿望,往往不是物质丰盈,而是想再听听儿女子孙,讲讲学校里的趣事,或者生活里的家长里短。
从中我们能够窥探到,于父母而言:
孩子若是还具有热忱的“分享欲”,无疑是表达孝心的基本形态。
而这,往往也是亲情保持双向流动的基础内核之一。
无论是网络段子、职场趣事,还是生活点滴,只要孩子愿意讲给父母听,本质上就是进行情感的“反哺”,
并且,这种分享,至少能说明两件事。
其一,你的教育方式很棒,孩子才能在爱与尊重的环境下长大。
其二,孩子在你面前,拥有十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也正因如此,才能让他们无论身处哪里,都能对自己家,有着深深的眷恋。
所以,能够分享见闻的孩子,一定与父母之间,有着稳定且和谐的亲子关系。
而这种紧密的联系,能让“孝”字得到无限的放大。
网上有句话是:
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其实,于父母而言,最长情的“孝心”,也是陪伴。
尤其是父母退休以后,与社会交集减少,社交关系减弱,再加上身体机能退化等因素,很容易滋生孤独感。
而越是这个节骨眼,子女的陪伴,就越显得弥足珍贵。
根据社会调查显示:
空巢老人平均每天说话不超过10句。
由此可见,那些能定期陪父母买菜散步的子女,其实是在用“在场感”治愈着老人的晚年。
也用自己的陪伴,为“子女之孝”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就像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即便工作再忙,也会每周和母亲视频三次。
再比如春晚的常客冯巩,每年都主动要求自己的节目排在前面演,为的就是赶回家里,跟自己的老母亲吃年夜饭。
也许,所谓孝顺,就藏在生活的褶皱里,也不过是把“下次再说”换成“今天就可以”的陪伴。
作家渡边淳在《钝感力》中写道:
真正的孝心,要穿透病痛的迷雾。
是啊,无论平日里表现的多么恭顺,有的孩子,也会在父母遭受病痛折磨时,被打回原形。
毕竟,人一旦生病,需要儿女贴身守护,照顾吃喝拉撒,是一件非常繁琐且劳累的事情。
也许,一两天尚且能应付,但若是持久战,可能很难撑得下来。
因为这不单单要消耗强大的体力、时间和财力,对个人的坚韧程度,也是不小的考验。
可以说,病榻前的照顾,绝对是测验儿女孝心的一场“大考”。
否则,千百年来,就不会有人发出那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感慨了。
所以,那些能守候在病床前的温情,才是让“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再沦为空洞口号的有力证据。
而在日常生活中,能从一而终,坚持到底的儿女寥寥无几。
若是遇到了,那真的算是“为人父母”不枉此生的最大幸运了。
在传统文化中,提起“孝心”二字,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乖巧懂事、言听计从的恭顺。
可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渐渐懂得:
哪怕父母全知全能,也是“到此为止”,世界多发展一秒,原先固守的一切,就翻天覆地了。
为人子女,若是一味愚孝,很容易重复上一代的弊病和悲剧。
甚至让家族体系内的那些沉疴顽疾,在岁月的延续中,不断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也正因为不少人看到了这一点,这才出现了在孝道的探索之路上的破局者。
这些儿女,不再盲目服从,而是主动修正父母遗留下来的问题,让不良模式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终结。
就像作家岸见一郎说的那样:
父母也是凡人,子女有责任把更好的生存方式传递下去。
这种清醒的“背叛”,也许才是最高级的孝顺,也是对家族命运最深情的救赎。
如果父母遇到了,千万别觉得子女不听话懂事,相反,他们也许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滋养着整个家庭。
其实,只要有孩子,哪怕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奢望孩子能够回报自己,可心里难免会出现无形的一杆秤。
甚至,会在看到别人家温情故事的那一刻黯然神伤,感慨自己生了个“白眼狼”。
可话说回来,孝道毕竟不是绩效考核,父母与孩子,也不过缘起性空的一场因果罢了。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以如若孩子尚未达到某个“孝顺级别”,也不必苛责。
就像纪伯伦的诗中所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他们只是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已。
如此一想,也许就能通透许多。
毕竟,想获得儿女真正的孝顺,不该是由道德绑架而来,而是两代人各自圆满后,依然能遥遥相望的深情。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