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报大学,选专业,是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中生高考志愿的选择,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怎样填报高考志愿,总的说来有三大步骤:
1.了解学生自身
了解学生自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对一件事情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例如,有的人很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组织、管理性质的活动,有的人就喜欢操作一些模型,做一些动手的活动。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直接影响了他们将来上大学对所学的专业的兴趣。
(2)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的适应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例如,管理、法律、经济、市场营销等,内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例如,研发人员,会计,技术人员等。
(3)潜能和优势。高中生的潜能在高三已经初现端倪,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有的人对数字非常的敏感,有的人有很好的文笔,这些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如果能够在专业上得到发挥,那会事半功倍,轻松的完成学业,轻松的取得成功。
(4)考试成绩。招生学校有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等,是分档次录取的。除了政治表现、身体素质外,考试成绩是主要的选拔依据。考生和家长要实事求是,要以考生的统测成绩在全省的位次作重要参考,在高考估分的基础上,分档次、有梯度地填报志愿。
2.了解学校和专业的信息
(1)学校要有水平和名气。水平和名气是从办学的历史和传统而来的。人人都仰慕名校,名校的本质是名师、名学科、名弟子。名师、名学科体现在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较好的科研成果;名弟子体现在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毕业生。越是名校,考生竞争越激烈,填报要量体裁衣。
(2)学校地点。高等学校大多数都办在大、中城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沉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选择地点,有的考虑家庭籍贯、亲友;有的考虑气候、饮食;有的考虑家庭供养的经济条件;有的考虑孩子身体、心理素质,能否离家独立锻炼。
(3)专业选择。专业选择是未来职业定向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基本是专业教育,社会人才选拔也基本采用专业与学历结合的模式,学生一旦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后,踏上社会时的职业选择范围也基本确定,因此,在学校知名度、专业冷门与热门与否而外,学校专业力量强弱与个人今后发展间关系是选填专业时应考虑的。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性,“冷门”与“热门”往往是相对的,与此对应地就应在选填志愿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意识。就业市场化程度加深与毕业生就业基数的扩大,使得今后几年内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将持续存在,因此更应扬长避短,及早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将来就业的专业及职业发展方向。
3.综合分析
有了前两方面的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包括兴趣特点、性格特质、能力倾向、学习成绩等,结合所了解的专业和学校的信息,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是使用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工具来帮助分析。
4.填报志愿要避免以下误区:
(1)父母包办误区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选择专业和选择未来的这个时刻,充当起了包办的角色。凭着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来为孩子安排人生,选择专业,去为孩子做出选择,设计人生。
(2)名校倾向误区
名校的招牌的确是诱人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上了名校自己就能成才,就能对人生有所保障。所以不管读什么专业,自己本身情况如何,毅然选择名牌高校。出现了盲目的名校倾向误区。
(3)兴趣直觉误区
兴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选择专业如果缺少了兴趣可能也只会变得枯燥无味,但如果只从兴趣角度出发,偏离了实际和对以后发展的考虑,兴趣到后来就成了直觉。而直觉的对与否却需要等到真正开始执行时才可以验证。
(4)争取热门误区
众多专业中总有冷门、热门之分,追风是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的潮流,如果选专业也以追风和热门考虑,那其实和菜市场买菜没什么区别了。选专业是孩子一生前途的开始,每个考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素质能力,放弃冷热门观念,选自己最适合的才是关键。毕竟今天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就是将来的热门。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高考实际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第一次定位,在职业定位之前,进行相关的测评,然后以此为据,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再根据规划选定高考专业,这是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