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整体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从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态势看,“千所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直指县域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不仅是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增强高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贯通价值,更是重构县域教育生态的战略性举措。
高中教育是县域教育的标志,承载着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县城成为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优先选择。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口进入城镇生活,更意味着城镇化人口融入城镇生活、逐渐市民化,当农村人口在县城内实现城镇化的比例提高,县城就读学生数量也会急剧增加。今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接近60%的高中学生在县域中学。“七普”数据测算,2020年城市、镇、乡村15—19岁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分别为83%、78%和52%,县镇仍是人才质量的短板。千所优质高中建设直面县域教育短板,扩大学龄人口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增强人才贯通培养链条,提升人口素质。这种突围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还体现在重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
科学规划高中学校布局,满足学龄人口结构性变动需求。建多少学校、学校建在哪里,是回答民生服务普惠的基础。从整体来看,未来基础教育学段学龄人口达峰后呈现梯度减少趋势,其中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29年达峰。但各省份学龄人口缩减速度和规模有差异,有些区域缩减快、有些区域则平缓。2023年,我国有902万出生人口,其中广东等15省份常住人口正增长。如果下沉到县区,这种差异会更大。也就是说,各地学龄人口达峰年份不一、闲置学位资源无法跨区域调配,这就造成新增学位需求在达峰前持续扩大,各地要根据区域内人口结构变化新趋势,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与学位存量供给之间的平衡,既要提供充足的学位,又不能“一哄而上”建设新学校。特别是人口出生率较高地区和人口流入比较集聚的地区,要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解决高中阶段学位不足的矛盾。县域内新建高中的选址布局遵循“服务半径、需求导向、辐射带动、优质多元”的原则,根据县域人口规模,采取因地制宜的布局模式,整合高中、职教和社区教育功能。有些区域则要在原有高中学校建设基础上,优化学校布局,改扩建学校,扩大优质高中学校供给。
高中学校建设既要满足入学需要,也要满足出口的现实需求。在整体教育链条中,高中阶段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贯通作用,这从学校建设开始就要充分考虑。一是新建学校要充分考虑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数和规模,科学测算需要的高中数及是否新建高中等基础问题,统筹考虑各学段之间的衔接,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二是优质高中建设类型要充分考虑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和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一些县域的调研看,一些县域人口、劳动力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县中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毕业生既无法考入大学,也缺乏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区域缺乏适应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劳动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各地在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中,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就学愿望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因地制宜统筹设定普职比,满足学生生活和就业需要。
以标准化建设优化高中学生发展空间,重构学生成人成才的新图景。首先要确保每一所新建普通高中都达到优质高中建设标准,整体提升县中办学质量。其次,以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带动县域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达到建设标准,重点改善办学条件,补齐区域普通高中发展短板,整体提升县中办学质量。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教育是重点。但从普通高中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水平看,区域间、城乡间差异明显。2023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5240.4元,城区、镇区和乡村普通高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6586.9元、3766.7元和4986.8元,镇区最低,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镇区。县域高中振兴要从标准化建设做起,重点解决县中建设不达标、资源配置不达标等突出问题,为县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办学基础。对一些重点薄弱区域,省级和市级政府要加大经费保障统筹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实施支持计划,支持、激励各地提升县中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寄宿制高中学校建设。2023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寄宿制占比为69.88%,说明大多数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生活空间在学校,如何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成为现实需要。再次,探索提高班额标准。在有些人口缩减明显、校舍开始呈现富裕的区域,可探索推进提高普通高中班额设置标准,探索小班教学和选课走班制,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索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覆盖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人口流动的区域层次看,从镇到县、再到市是最普遍的流动模式。从普通高中看,呈现县域高中学校规模逐步缩小、市区高中规模扩大的现象。这就要求市区层面必须作出调整和回应,及时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市政府要统筹推进高中学校建设,既要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又要统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市域内县区之间的学校发展差距,以市域内优质学校带动若干所县域内薄弱学校,整体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
千所新建改扩建高中将重塑县域教育生态,其意义远超单纯的数量增加。不仅仅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更是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区域教育新生态。这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为县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长三角人口增减趋势与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YI2024004)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3版
作者:安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