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家长们寄托的美好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社会上也因此涌现了许多不健康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甚至发展到需要国家出面整治的地步。
然而,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的亲身经历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当面对自己成绩不佳、排名倒数的女儿时,他选择了平和的心态,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普通与平庸。

学霸夫妻也有学渣女儿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基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远超智力,而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的亲身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打破了“高智商父母必定生出聪明孩子”的常见认知。
丁延庆本人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来自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凭借刻苦努力,从小镇的学校一步步考入了县里最好的中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并留校任教。而他的妻子,则是他在北大时认识的学妹,聪明过人、成绩出色,一直不曾为学业操心,甚至从未让父母为她的学习担忧。

这么一对高智商的夫妻,原本理应对女儿寄予厚望,认为她的学业发展不会遇到什么困难。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女儿上小学后,第一次小测的成绩便让丁延庆大吃一惊——她竟然考了倒数第一!
这次数学小测的内容相当简单,仅仅是10以内的加减法,但结果让丁延庆感到无法理解。因为这不仅是基础数学,还是学校已经讲过的内容。老师打来电话告知,女儿考得不及格,且她的情况很特殊,不是答题时马虎,而是真的不会做。
不甘心的丁延庆开始亲自辅导女儿,他把她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地讲解加减法,但尽管他反复讲解,女儿依旧没有突破。紧接着,老师又发来了一段女儿在英语课上的视频。视频里,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女儿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完全无法融入课堂。

虽然丁延庆理解女儿没有接受过英语的预习,但他很快意识到,若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女儿的学习进度可能会越来越跟不上。所以,他决定改变之前的放养式教育方式,开始严格监督女儿的学习,要求她放学后到办公室继续学习,完成作业、背单词、消化课堂内容。然而,这一过程对于父女俩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丁延庆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简单的知识女儿总是学不会,而女儿则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愈发显得郁郁寡欢。

面对孩子的平庸,选择接受
经过一个学期的高强度辅导后,女儿的成绩的确有所提升,勉强达到了中游水平,然而,她的精神状态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丁延庆和女儿相处的时间最长,然而他却未能及时察觉女儿的情绪变化,直到寒假期间妻子回到北京与他们团聚时,她才一眼看出问题。

过去那位活泼、开朗的女孩,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不再主动与父母亲近。尤其是面对丁延庆时,女儿的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躲闪。这让妻子相当生气,她责问丈夫为何如此忽视孩子的感受,而丁延庆在妻子质问下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与女儿的沟通让他震惊不已,女儿坦言,自己已经开始讨厌学习了,因为她担心如果成绩没有提升,父母就会不再喜欢她。这一刻,丁延庆终于明白了女儿内心的压抑,他作为教育学专家,理应更早察觉到问题的根源。

尽管依然对女儿没有继承父母的学霸基因感到遗憾,但丁延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接受现实。他意识到,尽管无法改变女儿的学习天赋和成绩,他仍然可以给予她最重要的支持,那就是关爱和理解。

放下补习,重拾亲子关系
一旦释然,丁延庆便停止了对女儿的严格补习,转而带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新修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活力逐渐回归,重新找回了自己原本的快乐和自信。
更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丁延庆停止了所有的额外辅导,女儿的成绩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她的成绩维持在中游水平,丁延庆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他作为教育学专家,原本便对补习班持保留态度,自己不希望孩子被外界压力压垮。
丁延庆深知,很多家长依然坚持“望子成龙”的思想,盲目追求孩子的成绩,甚至为此而引发诸如虚假宣传的补脑产品、天价辅导班等乱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不再盲目追求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