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研学行囊里,装着的不只是见闻,更是农业职业本科教育扎根大地、望向世界的生动答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三批师生分赴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在行走中解锁农业新密码,让“接地气”的职业教育与大湾区和“国际化”的产业视野撞出探索的火花。
香港的科创土壤里,藏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密码。从香港中文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的脑洞大开,到科技园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演示,师生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大湾区农业科技的脉搏,更明白了“教室连着实验室、课本对接产业链”的职业本科育人路径。在这里,产学研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直观的让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跳向“田间地头”的跳板。
研学团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合影
泰国的热带田园中,生长着技术互鉴的果实。兰花实验室里亲手操作的杂交授粉,久保田农场里变量施肥的精准演示,让广西特色农业与东南亚热带技术来了场“跨界对话”。职业本科教育的魅力正在于此:既要教会学生扎根土地的本领,更要培养他们“把他乡经验变本土方案”的转化力,让每一项技术都能在八桂大地结出硕果。
泰国研学团学生在泰国农业大学体验操作播种机
马来西亚的绿色校园内,写满可持续发展的答案。博特拉大学屋顶“光伏+种植+养殖”的立体生态,棕榈油渣变生物炭的循环魔法,刷新着师生对“农业不止于耕种”的认知。这正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广阔天地:从传统种养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增值,培养的是既懂技术又通全局的“新农人”,让农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
马来西亚研学团在博特拉大学听专家讲授《种植机械》课程
研学的脚步告一段落,但农业职业本科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这场跨越山海的学习之旅,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对“职业本科如何服务农业强国”的生动作答--扎根三农大地,融通国际视野,让农业学子能带着技术、怀揣视野,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种出属于新时代农业人的丰收图景。
通讯员:陈莉萍 图文/陈园园 李舒婕 覃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