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权,并不是“女强男弱”的替代,而是男孩与女孩都应被公平看见,支持成长。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本科新生中女生占比不断上升:
此外,FRED数据库显示,2023年中国大专及以上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与男生的比例为1.1417,表示女生明显多于男生FRED。
这“女多男少”的现实,并非因为男孩教育机会减少,而是“女孩更擅长现有评价体系”。而随着男性在高等教育里的逐步缺席,公共关注与政策倾斜也在向女性倾斜,形成关注偏移。
1. 生理差异带来的学业劣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大脑执行功能发展落后女孩1–2年,尤其在注意力、计划性、自控力方面表现逊色。应试教育更赞赏细致、语言和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这些恰恰是女孩的优势。男孩因发育节奏问题,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可能“掉队”,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制度与评估机制有失偏向。
2. 舆论缺位:讨论女孩危机盛行,男孩困境沉默
网络上,关于“女性就业难”“女职场被歧视”“如何帮助女孩成长”的讨论火热,新闻、专家评论、政策支持都在倾斜一面;反观“男孩困境”“男孩教育困局”的话题却少有人提。尤其是对留守男孩、教育弱势群体的关注几乎没有,形成一种“性别偏景”,潜在制造了公共话语场的不平衡。
3.长期风险:忽视男孩成长的代价不可小觑
这不是一个“大学里女生多了”的“数字性别差距”,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影响深远:
1. 职业结构与收入不均
女性在本科、本专科占多数后,高学历岗位女性供给更多;男孩教育失落将导致他们集中在低技能岗位,收入差距扩大、竞争力下降。
2. 婚恋市场失衡
在农村或部分城市,“学历=经济能力”的公式依然流行。低学历男性在择偶中处于劣势,导致婚恋困难、人口结构失衡,甚至形成“被留下”的隐忧群体。
3. 社会话语权逐步消解
教育和经济上的弱势,直接影响成年后参与公共事务、家庭决策和社区治理的话语权,社会参与度降低,群体边缘化。
4. 代际循环弱化
教育资源的缺失很可能被代际延续:如果男孩没有机会提升教育水平,成年后对子女教育投入和辅导也会受限,下一代同样处于劣势。这种“弱势闭环”危及社会公平与代际流动的可能。
女孩成长的重要性无需质疑,但“男孩也重要”同样理应成为社会共识。只有当两性教育关注双向平衡,制度设置公平包容,舆论鼓励多样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均衡社会。忽视男孩成长,最终全社会都将为代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