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教育部社科司、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观摩交流活动(福建站)成功举办,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江西、陕西、甘肃等试点地区和河北、湖南、广东等观摩地区参加活动。福州市教育局、在榕有关高校负责同志和教研机构代表等一同参与研讨交流。
本次活动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这一试点任务,各地代表在“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福州水系综合治理展示中心,现场观摩了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挖掘本地资源,通过开展说课、片段教学、集体教研等一体化建设机制,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做法和成效,并交流了各地改革试点推进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同志对本项试点任务的推进情况作了诊断评估,教育部社科司负责同志提出工作要求。
据悉,本次活动是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1+6+1系列观摩交流活动中,针对6个试点任务安排的首场专题式观摩交流。各地代表对活动收获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进一步锚定试点“交账任务”,在打造示范课程、加强教研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压实主体责任上积极先行先试,协同探索推进,加快形成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受局长游昕同志委托,专职副总督学徐章海出席会议,介绍 “一体化实验区”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徐章海表示,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实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福州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宝贵财富。作为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福州教育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不断破解一体化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构建高位引领的组织体系,探索有机融合的教研体系,健全多元扶持的教培体系,打造富有特色的共享体系,蹚出了一条福州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之路。一是聚焦“统筹乏力”问题,构建高位引领的组织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靠前抓,带头讲思政课。各级党组织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二是聚焦“条块分割”问题,探索有机融合的教研体系。针对学段衔接不畅、思政教育表面化硬融入、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家校社网一体化。三是聚焦“师资不足”问题,健全多元扶持的教培体系。以数量建设为支撑点,以质量建设为着力点,以乐教善教为落脚点,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四是聚焦“资源不均”问题,打造富有特色的共享体系。突出共享独特资源优势,精心打造“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等37个“1+X”学习教育实践大平台,建构24个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
福州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颖,从系统化教研机制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实践探索。方颖指出,针对基层学校“怎么干”的困惑、教师“教得好”的能力短板、协同育人“聚合力”不足等问题,研究院构建“纵向三级联动+横向多元协同”教研体系,以“研训赛展”平台锻造教师队伍,研发“名师引领—团队协作—学校创新”三维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入耳”到“入心”。
本次观摩交流活动分别由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教师开设“行走的思政课”。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鹭与福州第二十五中学教师李雅琼在福州水系综合治理展示中心,围绕“人民城市”主题,结合场馆资源进行说课;福州第二中学教师江勋和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教师金运华在“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展馆,聚焦“民生”主题开展片段教学。
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福州教育研究院思政学科主任林颖老师主持下,围绕“挖掘本地资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这一主题,市、县(区)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展示了一场大中小学主题教研活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福州八中党委书记林晓枫,以及市、区县教研员张宇、雷劲、何宇璐、娄鼎榕、陈娜,以及福州三中教师陈晓庆、高新区江口小学教师周明洋等参与本次主题教研。
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福州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成果,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提供了福州经验。下一步,福州市教育局将在整体规划部署的基础上,由福州教育研究院牵头引领各基层学校,深挖福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所蕴含的“理论富矿”,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行走的思政课”深深扎根于闽都大地。
(供稿:福州教育研究院)
福州教育新媒体编辑部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审核:海峡教育报 黄硕思 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