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程师(左一)为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团队现场讲解机械原理。 学校供图
6年前,当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盛义发面对着人才引进、学科发展、学生就业的“三难”问题,彻夜思索学院“出路何在、特色何在、服务社会之路何在”时,该校党委书记高山带着一个关键线索叩响了他的门:“衡阳输变电产业根基深厚,为什么不把产教融合做深做实?”
正是这一问,开启了电气工程学院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困局的探索之路。2022年,在高山的推动下,全国首所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湖南省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依托该院建立。
3年过去,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攻克25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36项发明专利,实施1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突破3000万元。日前,盛义发高兴地向记者算起三笔“丰收账”。
技术账:“创新之钥”解产业之困
“过去用国外多晶硅还原炉电源系统技术,价格高、脖子‘卡’得紧。”全国输变电产业龙头企业特变电工旗下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衡阳公司”)的工程师道出了以往的无奈。如今,该校曾铁军博士团队成功突破关键技术,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性能超越。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刘畅博士团队为“娇贵”的钙钛矿穿上“铠甲”,使光电转化效率突破25%,发电成本降至每瓦0.5元。“手机装上这种钙钛矿材料,只要有光,就可以充电。”刘畅介绍,目前相关产品已处于中试阶段。
3年来,100余名教授及博士团队深入20余家企业,技术攻关硕果累累:从破解变压器局部放电现场抗干扰难题,到攻克制氢电源关键技术;从抽水蓄能用静止变频器的突破,到基于故障录波数据的变压器绕组变形识别技术的应用……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25年上半年,我们又有6项专利技术在国网湖南超高压变电公司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盛义发说。
人才账:“无缝培养”促供需两旺
刘炯是该校2025届研究生,刚毕业就进入了衡阳公司工作。“从研二开始,我就在企业导师带领下,深度参与了多个真实项目研究。”刘炯说。
“像刘炯这样立刻能上手的毕业生,是我们企业最需要的。”衡阳公司双碳研究院副院长陈光胜表示,作为该校特聘企业导师,他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共建专业课程到联合课题攻关,从实践教学指导到就业能力培养,确保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像陈光胜这样来自产业一线的导师在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共有70余位,他们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引入课堂,构建起“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2022年以来,企业导师指导了300余名本科生选取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校企导师合作指导学生获批输变电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省级项目300余项。
“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学习,毕业即能顶岗,企业自然十分欢迎。近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国富说。目前,衡阳输变电产业7000余名工程师中,有超过20%毕业于该校。
培训账:共享实验室成企业“新课堂”
在电气工程学院二楼实验室,来自企业的工程师王晶正与学院教师一同攻关技术难题。作为新人,王晶在教师指导下迅速完成从“纸上谈兵”到“合格工程师”的蜕变。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3年来,已有200余名企业工程师走进南华校园,在校企共享实验室中锤炼技能、破解难题。
该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共享平台等方式,将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场地、专业人才等资源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研发项目、实践经验深度融合。企业利用学校实验室先进的科研设备与优质学术资源,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学校师生则借助企业实际项目,增强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这里是实验室,更是培训课堂。”衡阳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新林告诉记者,“南华大学共享实验室不仅为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提供了高端平台,更成为培养企业技术骨干的高效熔炉。”
“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的使命,是成为湖南输变电产业的创新引擎和人才泵站。”高山表示,从昔日“三难”困境到今日“三账”丰收,输变电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再次生动证明,只有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才能从政策热词落地为强劲发展动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7日 第0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代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