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奇心、提高参与度、增强探究欲、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性。
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叙事仍在耳畔回响,有许多人却不再以压力催熟成长,而是用学科特有的巧思唤醒学生的内动力。
如何从“被动苦学”转变为“主动乐学”?
我们在培训中与300余名青年教师经过多轮头脑风暴,总结出5把打开学习内动力的“金钥匙”,来点亮学生眼中对知识的向往。
5把钥匙分别是:呵护好奇心、提高参与度、增强探究欲、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性。
呵护好奇心
让“知识点”变成“惊叹号”
好奇心是学生探索世界的起点,找到唤醒它的密码,就能让枯燥的“知识点”化作引人探究的“惊叹号”。
作为个体对未知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索倾向,好奇心不依赖外部条件,是最本初的内驱力。它是内动力的“源头”——唯有呵护好这份本能的好奇,学生才会主动聚焦学习内容,为后续动力的生长筑牢根基。
本文,我们就以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应用举例——
1. 人物写法比较:对比《史记》与《三国演义》中“鸿门宴”的描写,提问“史书与小说对同一事件的叙事侧重有何不同”。
2. 字义内涵辨析:展示“‘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井栏’‘坐具’等多种解释”,追问“哪种解释更贴合李白的创作语境”。
3. 诗词推敲之别:分析“‘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曾用‘到’‘过’‘入’等字修改”,探究“为何‘绿’字最终被选中”。
4. 诗词意象探疑:呈现《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的判词,提问“判词中的意象如何暗示两人的命运结局”。
5. 译文差异分析:对比不同译者翻译的《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片段,追问“翻译风格差异如何影响情感表达”。
提高参与度
从课堂“旁观者”变为“主角”
参与度是内动力的“启动开关”,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就能让他们从课堂的“旁观者”转变为“主角”。
当好奇心引发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后,参与度便成为将“被动关注”转化为“主动投入”的关键。其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我相关”,比如允许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或将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联结。这种“主动卷入”消除了学习的疏离感,让好奇心落地为实际行动,成为内动力从“潜在”转为“显现”的枢纽。
1. 经典剧本改编:开展“课本剧改编”,将《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片段改编为校园情景剧,保留核心冲突。
2. 趣味文字游戏:组织“诗词飞花令”,以“思乡”为主题,学生轮流背诵课内学过的相关诗句(如“举头望明月”)。
3. 课文要点接龙:分组进行“文本细读接力”,每人负责分析《阿Q正传》中的一个段落,标注“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4. 课文观点辩论:围绕“《愚公移山》中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举办“辩论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为论据展开辩论。
5. 改写标题比赛:进行“标题改写大赛”,为《边城》《祝福》等课文重新拟写标题,并说明理由。
增强探究欲
让“记结论”变成“找答案”
探究欲是内动力的“续航引擎”,是从“了解”到“追问”的深化,能让学生从“死记结论”转变为“主动找答案”。
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已知与未知的冲突”,这正是探究欲萌生的起点。它源于认知失衡带来的心理张力,推动学生主动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促使学习从“表面参与”走向“深度思考”。缺乏探究欲,参与可能流于形式;有了探究欲,内动力才能持续驱动学生跨越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1. 矛盾行为分析:从《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切入,探究“‘站着’与‘穿长衫’的矛盾如何体现其社会地位”。
2. 诗眼情感解读:分析《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追问“‘悲’字包含哪些层面的情感”。
3. 作者写法溯源:对比《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写景手法,探究“朱自清的细腻与郁达夫的苍凉,与两人的人生经历有何关联”。
4. 手法作用诠释:从《窦娥冤》的“六月飞雪”探究“浪漫主义手法在表现现实悲剧中的作用”。
5. 意象象征解析:分析“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铁屋’意象”(如《呐喊》自序),追问“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社会现实”。
满足成就感
从“尝试”走向“确信”
成就感是内动力的“强化机制”,让学生在“能做到”的体验中积累自信,就能推动他们从“尝试”走向“确信”。
在探究过程中,若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便会获得“我能做到”的真实体验——即成就感。其本质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当学生意识到“方法得当,难题可破”,这种“能力被验证”的反馈会强化内动力,让他们更坚信“学习有回报、自己有能力”,从而更持续地投入学习,不因困难轻易退缩。
1. 文学展示墙报:设立“班级文学墙”,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读后感,标注“最佳感悟”“最细腻描写”等标签。
2. 诗句仿写点评:让学生对同伴仿写的《诗经》“赋比兴”诗句进行点评,评语侧重“既保留古韵,又有校园生活气息”。
3. 建立阅读银行:制作“阅读存折”,记录学生读过的名著,每积累5本可兑换“文学讨论优先权”(优先参与课堂分享)。
4. 作文评语比赛:组织学生作文评语比赛,要求能在作文评语中关联名家作品,如“你的议论文逻辑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层层递进,气势十足”。
5. 课堂金句分享:对课堂发言中提出新颖观点的学生(如“《祝福》中的‘祝福’仪式是对祥林嫂的精神碾压”),记入班级“今日金句”,并在班级群和家长群表扬。
激发创造性
从“吸收”走向“创造”
创造性是内动力的“升华形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知识,就能实现从“吸收知识”到“创造价值”的跨越。
当成就感让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确信后,内动力便会迈向更高层次:不再满足于“理解既有知识”,而是渴望“运用知识创造新价值”。创造性的核心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即学生通过突破原有框架,证明“我能做出独特贡献”。
1. 文画创作展览:用“古诗+漫画”形式创作,为“大漠孤烟直”配漫画:宇航员在火星上望着“孤烟”,配文“千年后的边塞”。
2. 经典多维改编:改编《西游记》为“校园版”:唐僧是班主任,孙悟空是调皮学生,“紧箍咒”是校规,“取经”是备考,保留团队合作内核。或从论点论据、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改编《劝学》。
3. 人物微博代笔:给课文人物写“现代微博”,如林黛玉发“葬花完毕,感怀韶华易逝——红楼日常”,配图落花照片。
4. 名篇情节续写:创作“课文番外篇”,如《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续写他遇到识字的小孩,教其写字的故事。
5. 文章逻辑重构:以“剧本杀”形式对《鸿门宴》进行创新性重构,在保留“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核心情节的基础上,增设“项伯连夜私会刘邦是否暗藏贿赂交易”的隐藏线索。让玩家在推理“贿赂是否存在”“动机为何”的过程中,既深入拆解人物关系的逻辑链条,又以创造性视角填补历史叙事的留白,让经典文本在沉浸式互动中焕发新的解读可能。
这5把“金钥匙”构成了“本源→启动→持续→强化→升华”的完整逻辑链:好奇心提供原初动力,参与度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探究欲推动行为走向深入,成就感为行动提供持续支撑,创造性最终促成内动力的质变与飞跃,实现从“本能触发”到“自我超越”的升华。
来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