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们陆续开学了,迎接你们的是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没有老师会压堂,也没有老师会每节课都给你们布置作业,甚至更夸张的是,你的老师可能到你毕业,都未必认识你。
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一个教室少则几十人,多则一百多人,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除了自己的课代表和个别表现比较好的相同,是很难记住每一个人的,而对于大一新同学来说,老师与你的第一面不是教室内,而是在名单中。
老师一个人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其实也是茫然的,而此刻多数老师都会拿起名单,从名单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名字,并且带着好奇心想看看,叫这个名字的人会长什么样?
父母在为孩子命名时,往往更关注名字的独特性、美感或寓意,但却鲜少有家长会思考,一个名字是否会给孩子带来社交方面的压力?当一个名字过于甜美、奇特或容易引发联想时,它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担。
特别是在严肃的教育环境中,名字的影响尤为显著,大学老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注定无法记住每一个人,而一个独特的名字确实能让学生在教师心中留下印象,可对于这名女同学来说,这种独特的印象也并非都是好事。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屈啦啦”这个名字时,第一反应也是觉得“甜美可爱”,可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名字“太甜”了,导致连老师都差点误会,以为这不是女同学的真实姓名。
由于是在班级群内,这名老师误以为女同学是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把网络昵称修改为自己的真实姓名,面对老师的质疑,她不得不拿出身份证证明这确实是自己的真实姓名,才避免了一场因姓名“太甜”引发风波。
屈啦啦女同学的经历走红后,网友们调侃:或许屈啦啦的父母取名的目的就在于此,大学期间逃课率可不低,而通过特殊的名字让学生被老师记住,也就增加了女同学被点名的概率,大学期间想逃课都逃不了了。
和屈啦啦同学一样因为名字特殊引起误会、甚至尴尬的同学还有不少,这名姓“包”名“爽”的女生就是其中之一,二十多年来一直被同学拿名字开玩笑。
她的父母本意只是给孩子起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却没想到姓氏与名字的组合会产生意外的效果,让女儿在学生时代饱受调侃。名字本应是个人标识,却成了她社交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位新闻专业的男生,父母给他取名“但是”,这极具话题性的名字恰好与他所学专业相得益彰,同学们也经常调侃他:未来女朋友应该叫“虽然”,虽然这个名字可能为他在新闻领域带来一定关注度,但也伴随着无法避免的玩笑和困扰。
名字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社会互动,但过度独特或带有明显寓意的名字可能为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名字虽小,却反映了社会、家庭与个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它既是父母期望的载体,也是个人身份的标志,更是社会认知的起点。
=在为孩子命名时,父母的确应该慎重考虑,不仅关注名字的美感和寓意,也要考虑名字可能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毕竟,一个好的名字应当是助力而非阻力,是认同的源泉而非困扰的根源。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