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怪事从来没断过。
小学孩子补课,说好听点是加餐,其实吃不吃差别真不大。你看那些报了一堆班的,考试该错的还是错;没报的,成绩也没差到哪去。
到了初中,尤其临近中考,补课就成了战场,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找门路,好像多上一节就能多拿几分。
等熬到高中,反而没人张罗补课了,不是不想,是真没时间——课表排得比高三的卷子还满,课后作业堆成山。
能挤出点时间背单词都算奢侈,谁还有空往补习班跑?
说到这里,我之前在家长群里见过更逗的。
有个小学家长晒孩子的奥数笔记,密密麻麻写了好几本,结果期末数学卷子里的竖式计算还是错了仨。
群里另一个初中家长压根没空搭话,据说正拿着三家机构的课程表蹲在地上比,铅笔头都快磨平了。
至于高中家长?上次碰到个,接孩子放学时手里攥着张补课传单,等孩子坐进车里,他随手就塞垃圾桶了,嘴里还嘟囔:
“现在给他报班?怕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了。”
说起来,补课这东西在三个阶段的作用,简直像换了个剧本。
小学那会,补课更像是给家长找个心理寄托。
你想啊,课程简单得很,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做,成绩差不到哪去。班里最高分和最低分能差多少?撑死二十分?
可架不住家长慌啊。
比如邻居家孩子报了英语班,同事家孩子在学奥数,自己家不报点啥,总觉得像没给庄稼施肥,夜里都睡不踏实。结果呢?
孩子周末被拽着从这个班跑到那个班,书包比书包带都沉,回头考试该错的题还是错。
有次我问个小学娃,补了那么多课觉得有用不?他啃着冰棍说:“不知道,反正我妈说补了就行。”
你说这叫啥事儿?
但到了初中,补课的性质就变了。
课程难度一下子往上跳了个台阶,数学里的函数,物理里的力学,听着就头大。老师讲课得顾着全班,成绩好的觉得“太简单”,差点的觉得“跟不上”,中间那批最难受,往前够不着,往后怕掉队。
这时候补课就成了救命稻草。
有个朋友家孩子,初二期中考试在班里排三十多名,家长急得四处托人找老师补课,周末两天全泡在补习班,晚上还得刷题到十一点。到期末,居然冲进了前十五。你说神奇不?但反过来,那些觉得自己聪明不用补的,到期末排名一出来,脸都绿了。
更有意思的是,班里要是一半以上的人都在补课,剩下的想不补都难——总觉得别人在偷偷使劲,自己不跟上就亏了。
可到了高中,风向又变了。
不是不想补,是真没时间补,也没必要补了。
高一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早自习七点开始,晚自习九点半结束,回到家还有一摞作业等着。周末?能休息半天就谢天谢地了,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刷题就是在整理错题本。
再说,高中的知识哪是补几节课就能搞定的?
数学里的导数,化学里的平衡,讲究的是理解,是自己琢磨透了才行,光靠老师讲没用。有个高二学生跟我说,他爸给他报过一个物理冲刺班,结果上了两次就不去了——“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刷题悟得快,来回路上还得耽误俩小时,不值当。”
你发现没?
高中成绩好的,大多是那些能自己啃书本、会规划时间的,真靠补课补出来的,少之又少。
这么一看,三个阶段的补课,简直像场接力赛,每一棒的玩法都不一样。
总结一下就是:小学是家长推着跑,初中是大家挤着跑,高中是自己闷头跑。
所以补课这事儿,关键不在补不补,在搞清楚为啥补。
小学阶段,真没必要瞎折腾,不如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多出去跑跑跳跳,把学习习惯养好,比啥都强。
非要报班?
找个孩子喜欢的兴趣班就行,别指望能学出啥名堂。
到了初中,得掂量掂量,孩子哪科弱,弱在哪,是上课没听懂还是练习不够,有针对性地补,别看见别人补啥就跟着补。
高中就更简单了,把学校的课吃透,作业做好,比啥补习班都管用。
说真的,现在教育圈有点怪。
大家一边骂补课风气太盛,一边又乖乖掏钱报班。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生怕被同学落下,连老师有时候都得劝着学生去补课——怕成绩太差影响班级平均分。好像所有人都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身不由己。
但你细想,教育这东西,核心还是在孩子自己。
补课顶多算个辅助工具,用对了能帮点忙,用错了反而添乱。小学时被逼着补课的,到了高中可能反而没了学习的劲;初中时靠补课勉强跟上的,到了高中自主学习能力跟不上,照样会掉队。
反倒是那些小学没补过多少课,初中按需补,高中能自己规划的,往往走得更稳。
所以咱们别被补课牵着鼻子走。
小学让孩子多玩玩,初中该补的地方补补,高中让孩子自己说了算。
毕竟,学习这事儿,说到底还得看自己。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