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北大数学学院,第一反应就是“天才聚集地”,觉得那里全是像韦东奕那样的大神,孩子们要是能考进去,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
生化环材,和各种纯学术类专业,都被认为是天坑。尤其是数学,做什么好像都需要,但做什么又好像都没用。
这种天坑专业,我们一直默认,小学校算天坑,名校算天梯。但最近北大公开的一份数据显示,名校的天梯,也有待商榷。
最近关于北大数院学生就业去向的讨论,让很多家长大跌眼镜。原来这些顶尖学霸的出路并不全是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甚至有人直接说“揭开了遮羞布”。
其实这里有个很大的误解,数学本身是基础学科,学得难、学得深,但就业面其实特别广。这些毕业生可以去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国企央企,或者做技术研发,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当老师。
但最近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数据却让一些家长感到意外:除了175人出国深造,6人灵活就业,直接就业的32人里居然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教培行业。
这下很多家长坐不住了,觉得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北大高材生,最后去培训机构当老师,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
但实际情况是,教培行业一直是数学系学生的重要选择之一,而且这个行业正在越来越高端化。
现在很多清北毕业生在教培机构拿到的年薪非常可观,比如有浙大数学系的毕业生做独立老师,年收入超过70万,而清北的学生在这行只会更受欢迎。
理性来看,教培行业需要的就是高素质人才,这些顶尖学霸能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讲得通俗易懂,这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会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也会增加,这就更需要高水平的老师。
从毕业去向也能看出,北大数院还有6人去做了量化金融,这是业内公认的高薪领域,说明毕业生的竞争力非常强。
所以不是说北大数院就业不好,而是大家应该打破“清北毕业生就必须做某些工作”的刻板印象。
就业选择是个人自由的体现,无论在哪个领域,能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个人价值就是好的出路。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光鲜的工作,更是为了培养能够持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毕竟,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从就业角度看,数学系作为基础学科,其实出路非常广阔。不过也要想清楚,数学系的学习是非常纯粹的理论研究,如果期待应用性强的工科那种直接对接就业的技能训练,那可能会失望。
这里的训练更侧重于思维能力和理论功底,这些能力虽然长期来看很有价值,但短期内可能不如某些专业那样“实用”。
如果学生不是真正热爱数学,只是冲着北大的名气和别人眼中的“高大上”而来,那四年的学习可能会非常痛苦。
所以如果数学天赋突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不畏惧挑战,愿意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那么北大数学系绝对值得选择。如果只是成绩好而并非真正热爱,或者更倾向于应用型学习,那么可能需要慎重考虑。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
上一篇:银龄逐秋光 老年大学如期开课
下一篇:法国诺欧商学院博士项目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