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红毯、走“花路”、送小礼物……让学生有仪式感地开启新学期,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开学第一课”常见环节。作为新学期重要起点,“开学第一课”承载特殊教育意义,一些融入小巧思的迎新环节,会让学生暖心的同时,迅速重新适应校园生活。然而,如华丽马车展示、高价聘请无人机编队表演等仪式感过度的内容设置,则有花哨形式大于本质意义之嫌。
第一课应该怎么上?其实,“仪式感”不等同于“形式感”,师生需要的“开学第一课”应兼具内涵与温度,而不要陷入“吸睛”的误区。
高质量的“开学第一课”,要能帮助学生“收心”。可以靠多元形式激活兴趣,邀请公安民警、消防队员以案说法讲安全,让家委会成员展现职业特点,把知识融入鲜活的互动里,让学生在参与中消解抵触,乐于投入。
高质量的“开学第一课”,要让学生感到“悦心”。我们不妨将体育设为第一课,用跑跳等活力场景调动学生状态,或是把课堂搬进科技馆,让学生在体验和聆听讲解中,驱散假期的慵懒,自然牵引学生“悦心”回归校园。
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开学第一课”,是为学生“润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课程内容聚焦在思政教育、学习方法等根本问题上,让学生懂得品德之要、安全之重、学习之法,再根据学生感受优化课程内容设计,让“开学第一课”既有校外资源的烟火气,又有实践体验的温度,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适应校园,更能让育人的内核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见习记者)
作者:马绮徽
上一篇:39年情系教育,叶校走了
下一篇:家在县城,孩子该怎么学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