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定到且末,他们把讲台站成了故乡
开心田螺
2025-09-12 22:40:07
0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25年间,他们在新疆扎根,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农民日报》报道——

那些跨越万水千山的坚守,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陪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沙漠里孩子”前行的路。

“孩子们,幸福是什么?”

“老师,幸福就是挣到钱,给家人买羊肉。”

“老师,幸福就是挣大钱,给家里盖房子。”

“你们说得都对,买羊肉和盖房子的确能让人幸福。但更大的幸福,是不仅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幸福,也让陌生人感到幸福。”

一堂作文课,辛忠起问起了关于幸福的问题。高二的孩子们纷纷作答,但都没有答到辛忠起的心坎里。于他而言,幸福就是稳稳地在新疆扎根,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

今年9月10日是辛忠起等15位毕业于河北保定学院的老师们度过的第25个教师节。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的教室里,这些默默耕耘了半辈子的老师,还将和往常一样,握着粉笔站在讲台上。连教师节该歇一歇的念头,都被“再讲透一个知识点”的心思盖了过去。

河北保定学院支教老师合影。

25年前,他们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来到这个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地方。2014年4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教书育人情况。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们欣喜地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殷殷嘱托化作奋进动力,鼓舞更多青年踏上西部热土,一路前行。2025年8月,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有人笑称,且末一刮大风,就能“刮”走几个老师。可25年过去了,老师们非但没走,队伍反而愈发壮大。截至2025年5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已有400多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贵州等地教书育人。

“这就是新疆的真实情况,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校长,既然来了,我们就要为且末的孩子做点事,也为母校争争光”

25年后,依力亚还能回想起那个新学期的秋天。开学日,校领导让他们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老师”。依力亚踮着脚往校门口望,一群人大包小包的,风尘仆仆地走来。那时,依力亚连“河北”在哪儿都不知道,只觉得这些老师的口音和他们不一样,说话带着轻快的调子,像收音机里听到的“外地话”。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从河北保定来的老师,而伊力亚,成了他们在且末带的第一批学生。

2000年8月,暑气还未褪去,火车站站台,时任河北保定学院团委书记刘世斌,正忙着帮15名即将奔赴新疆支教的老师清点行李。27岁的他比大多数老师年长三四岁,是这群年轻人万里征途上最坚实的“主心骨”。从保定出发,他们整整走了5天4夜,跨越近4000多公里,终于抵达目的地,见到了熟悉的且末二中校长段军。

把时间拨回那年春天,41岁的段军坐在火车上,心里满是忐忑。作为校长,他此行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随新疆巴州教育局组织的招聘团前往河北,为学校招纳急需的老师。彼时的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教育资源更是匮乏。那一年,学校生源突增,原本每年只招两个初中班,这一年却要扩到7个,师资缺口一下子成了开学的“拦路虎”。

招聘团从库尔勒出发,坐火车一路向东,最终抵达石家庄,参加河北省春季人才交流会。可刚一摆摊,段军就受到“冷遇”。且末太过偏远,让石家庄的毕业生望而却步。眼看交流会结束了,一个有意向的毕业生都没留住。

“不能空着手回去,学校等着老师开学呢。”恰逢当时带队的巴州教育局副局长是河北援疆干部,得知且末的困境后,他主动牵线,写了一封介绍信,推荐他们去保定师专(后为保定学院)试试。当时通讯不方便,连手机都没有,段军揣着介绍信就北上了。

到了保定师专,段军如实介绍了且末的艰苦条件。出乎意料的是,这样坦诚的态度打动了学校和学生。学校很快就组织了一批有意向的学生与段军等人见面。让段军喜出望外的是,经过面试,最终有15名毕业生签下就业协议。

让段军更感意外的是,从3月招聘结束到毕业离校,15人中没有一人反悔变卦。

接到准备出发的消息时,毕业生辛忠起正帮室友打包回石家庄的行李。“新疆且末”,辛忠起在地图上找了又找,只看到一片被沙漠标志包裹的小点,旁边标注着“年均风沙日150天”。辛忠起回到自家土坯房,母亲往他包里塞煮好的鸡蛋时,他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7月底,载着15名毕业生的火车缓缓驶入库尔勒火车站。巴州教育局派出县里唯一一辆考斯特迎接他们,并安排他们住在当时巴州最好的宾馆。可一出库尔勒,画风就变了——汽车驶上沙石路,越走越荒凉,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他们刚开始还挺兴奋,一路高歌。辛忠起饶有兴致地数着掠过的胡杨:“这些树能活,人就能活。”可走了没多久,他们就不说话了。

从库尔勒到且末,80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两天。中途在民丰县过夜时,他们住的县宾馆是土坯房,晚上突然停电,只能点蜡烛照明。段军说:“这就是新疆的真实情况,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可没有一个人说要走,反而互相打气。有人说:“校长,既然来了,我们就要为且末的孩子做点事,也为母校争争光。”

8月中旬,15名毕业生顺利抵达且末。李桂枝到达且末后的第一反应是“感觉被骗了”——县城里绿树成荫,鲜花正开得热闹,完全不是想象中“门前就是沙漠”的模样。直到第二天去学校,她才被打回现实:校门口是坑洼的土路,教室是砖包土坯的平房,墙皮掉得露出里层的黄土,黑板擦得发白,长条板凳腿还垫着碎砖,“一下子回到小时候上学的样子”。

9月1日,学校顺利开学。这些年轻人展现出极强的团队精神:谁家里有事,大家一起帮忙;谁在教学上遇到困难,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遇到风沙天气,一起帮学生打扫教室、护送学生回家。

最难熬的不是硬件差,是封闭。且末当时只有两条短柏油路,出县城要走一天石子路。学校值班室有台电视,只能看中央一台;打电话要去邮局插IC卡,年轻老师舍不得花那钱,李桂枝头两年几乎没跟家里通过几次话。有次批改作业到深夜,她站在土操场边看月亮,突然发现自己连“今天星期几”都记不清,“就像被世界忘在角落了”。

还有饮食上的差异。李桂枝不怎么吃羊肉,第一次在路边馆子吃揪面片,咬到羊肉差点吐出来。后来学校给他们备了煤气灶,她和同来的老师轮流做饭。李桂枝爱人来自陕西,比她早一年来且末当老师,2003年两人买房子时,全县房价才几百块一平方米,他们花了几千块买了间小平房。李桂枝的女儿三岁那年,有天她和爱人都要给学生开家长会,没法带孩子。出门前她把女儿反锁在家里,在桌上摆好温水和饼干,反复嘱咐“别动煤气、不能扒窗户”。家长会开到一半,她心里发慌,提前溜回家,推开门见女儿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攥着她的绘本,正稚声稚气地念书,“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但没办法,我们都在学校当老师,开会、值班都是两个人一起忙。”

“老家院里的石榴熟了”

“且末的红枣也快红了”

“爸,我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家里一点帮不上,也没能照顾您。我有些愧疚,儿子不孝。”

“你是排头兵,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你在那好好工作,就是最大的孝。”

同父亲的书信一来一回,这份交流与触动,让庞胜利大抵就是从那时便打定主意,要扎根大漠。刚到新疆,庞胜利常和父亲写信交流,信中谈他的困惑,也谈新疆的地大物博,当然也少不了他心里对家乡的挂念。

2001年,庞胜利花1200块钱买了台凤凰牌相机——花了他攒的几个月工资。他拿着相机在学校转,拍土坯教室前的老胡杨,拍学生在操场踢毽子,拍爱人侯朝茹给少数民族孩子补课。“当时就觉得日子得记下来。”他说。

闲暇时,年轻老师到庞胜利家吃饭,侯朝茹做拿手的大盘鸡和拉条子,庞胜利翻出相机拍合影。镜头里,年轻人的笑脸亮堂堂的,像极了他刚来新疆时去老教师家里过中秋节的样子。那时,老教师心疼他们刚来的年轻人,看他们辛苦,又怕他们吃不好,节假日常请让他们到家里开小灶。庞胜利和侯朝茹牢记这份关爱,现在,他们把这份爱传递给年轻人。

侯朝茹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一叠薄荷糖。有塑料包装的,也有维吾尔族孩子自家做的——用薄荷叶子熬的糖,裹着糙糙的糖纸,吃起来凉丝丝的,润嗓子。“这是孩子们给的‘特效药’。”她笑着说。去年冬天侯朝茹感冒,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本以为课堂会乱,可一进教室,平时爱打闹的男生突然坐得笔直。看到老师不舒服,学生们的纪律出奇得好。

下课时,她的办公桌上又多了几颗薄荷糖,糖边放着纸条——“老师,祝您早日康复”。

有一次,侯朝茹去学生家里家访,家长满脸笑容地对她说:“大女儿就是您教的,现在小儿子也在您班上,我们放心。”有时,走在路上,侯朝茹会遇到学生家长,或是毕业多年的学生,热情地让她到家里坐坐。

李桂枝始终记得来时的路。2022年,李桂枝和女儿到湖南电视台录节目,镜头切到一张2000年的老照片——15个年轻人背着包站在土路边,她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在炽热的太阳下闪闪发光。

上学期,李桂枝的班上有个叫谢仁古丽的女生,爷爷奶奶卧病在床,为了省饭钱,她自己偷偷在宿舍啃干馕。李桂枝去家访时,见女孩踩着凳子给电暖气换插头,动作熟练得让人心疼。谢仁古丽生日那天,李桂枝刚好在库尔勒陪女儿看病,就给她的姑姑转了钱:“让孩子自己选身喜欢的衣服。”每逢教师节、妇女节,谢仁古丽都会送李桂枝一枝花,卡片上写着:“李老师,您像我妈妈。”

今年暑假,李桂枝没回河北,母亲发来信息:“老家院里的石榴熟了。”她看着窗外的胡杨答:“且末的红枣也快红了。”25年,她早把且末的风沙、干燥,还有孩子们的笑脸,都酿成了日子的底色。

刘世斌说,老师们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教了多少学生,而在于他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到西部去,这里可以让青春出彩!”

“你来了,我们就多了个伴儿”

“听到我说不走,他们高兴得像猴子一样,手舞足蹈”

2003年8月,22岁的荀轶娜背着行李,从河北定州登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48个小时的颠簸里,窗外的风景从华北平原的麦田,渐渐变成河西走廊的戈壁,最后只剩茫茫沙漠。那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且末的模样,和纪录片里一样,却比想象中更干燥,风里裹着沙砾,吹在脸上有点疼。

荀轶娜(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来且末不是一时冲动。2000年,她考入保定学院英语系,第一堂班会课上,播放的是第一批校友赴西部支教的纪录片。画面里,沙漠边缘的平房教室、满脸淳朴的孩子,还有校友们晒得黝黑却明亮的眼睛,像一颗种子落在她心里。后来,同县学姐侯老师从且末寄来信和照片,信里说“这里太缺英语老师了”,照片上,师姐和学生们站在刚建好的教学楼前,身后是连绵的沙丘。荀轶娜想起自己藏在心底的“浪漫”——她总想象着沙漠日出的样子,想象着在一个被需要的地方,把知识变成光。

初到且末,条件比她预想的好一些。第一批支教的老师们早已帮他们收拾好了住处,虽是平房,却刷了干净的白墙,挂着新窗帘,桌上摆着侯老师特意买的小摆件。“你来了,我们就多了个伴儿。”侯老师笑着帮她搬行李,那一刻,远离家乡的不安消散了大半。初来乍到,她带三个班,因为缺老师,本该带两个班的她,主动多承担了一个,一周要上20多节课。

且末的干燥是第一个“下马威”。来校一个多月后,荀轶娜的嗓子开始嘶哑,起初她没在意,直到有一天站在讲台上,突然发不出声音。医生说是“用嗓过度”,让她静音休息,可看着教室里几十双期待的眼睛,她怎么能停下?后来她学会了用扩音器,不上课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不说话,同事们都知道她的情况,有事就写纸条交流。奇怪的是,只要走上讲台,哪怕嗓子再疼,她也总能挤出声音。直到几年后学校给她减了一个班,嗓子才慢慢好转,却落下个“沙尘暴预警”的毛病,每次风沙来临前,嗓子总会提前发紧。

2014年,母亲病重住进重症监护室,荀轶娜急得团团转,买不到当天的机票,只能隔着电话听父亲哽咽的声音。那几天她总在想,要是当初没来得这么远,是不是就能守在母亲身边?这些年,她在且末成了家,爱人是第一批支教老师朱英豪,两人一起经历过风沙,也一起分享过学生考上大学的喜悦。有次,她因为长期劳累失声,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憔悴的样子,突然有点迷茫。这时,她又想起学生和家长带给她的温暖——“我家孩子在北京上班了,还总提起您呢!”“老师,我考上内高了,去上海!”

大女儿出生时,母亲来且末帮荀轶娜带了三年孩子,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回去。母亲在时,每天下班回家都能闻到饭菜香,可母亲从没抱怨过且末的苦,只说“你好好教书,我帮你带娃”。后来母亲去世,她才从父亲口中知道,那些年她在且末,母亲总在念叨:“也不知道我闺女在新疆好不好?”

越来越多年轻人循着前辈的足迹奔赴且末,接过了支教的“接力棒”。他们中,有人因前辈们扎根沙漠的故事而动容,有人被“用知识改变孩子命运”的信念所感召,带着青春热忱,他们来到这座边城。

来且末前,张小威做了一系列的“生存攻略”。譬如,他查好了“如何应对沙尘暴”,“如何应对干燥少雨的环境”。可真到了这儿,第一个“意外”就让他笑出了声,快递柜里,他网购的教案本贴着“新疆包邮”的标签。“来之前听说新疆不包邮,到这里才知道,政策早改了。”取快递时,维吾尔族大叔拍拍他的肩膀,“现在方便得很!买什么七天就到。”后来他才发现,这样的“反差”处处都是:他以为教室是土坯房,实际是亮堂堂的多媒体教室,每个班都配有多媒体设备,以及各种完整的功能室,包括书法、心理、美术、音乐等;他担心饮食不习惯,食堂里既有拉条子也有馒头;他怕和孩子沟通难,第一次进教室,前排的学生就用流利的普通话说“老师好”。

张小威在给学生们上课。

当然,适应的过程藏着不少“小磕碰”。且末早晚温差有十五六度,早上穿棉服,中午就得换短袖,他刚来的那个月一直不适应气候,稍加不慎就感冒。维吾尔族孩子说话带点方言,“雄鹰一样的男人”是夸人勇敢,“麦西来甫”是跳舞,他把这些记在教案本背面,下课后追着学生聊。最头疼的是风沙天,今年春天第一次遇到大沙尘暴,他骑自行车去学校,到了教室一摸脸,鼻孔里全是沙,棉服上的灰用水一擦就晕开,同事赶紧拉住他:“得拍,不能擦!”

在且末也不全是舒心。去年期中考试,张小威带的班地理平均分比年级低了不少。他拿着成绩单在办公室坐了一下午,晚上回到宿舍,智齿突然肿了起来,疼得他直冒冷汗。“去医院的时候,医生说要消炎,没打麻药就直接冲洗。”针戳进去时他疼得眼泪直掉,心里翻来覆去想,“自己图啥呢?”来且末半年,没回过家,风沙天呛得睡不着,现在学生成绩又上不去。那天他从医院出来,天色已经擦黑,学校的灯还亮着,远远看见几个学生在操场踢球,见他过来,都围上来问:“老师,你脸怎么肿了?”

一次,有几个学生在网上看到了张小威的故事,惊慌地跑过去问他:“老师,你会走吗?”张小威想起去年从医院出来,操场上孩子们关切的询问,也想起无数个风沙天,他护送学生放学的情景。他笑着告诉孩子们,老师不走,等你们考上大学,我继续教下一届。“听到我说不走,他们高兴得像猴子一样,手舞足蹈。”

2025年,张小威的弟弟也来到新疆做勘探工作,“听说新疆矿产勘探机会多,早早投了简历。”现在,弟弟在乌鲁木齐上班,常年外派到各县市。兄弟俩在新疆见一面需跨几百公里,有次弟弟去和静县出差,两人本想见一面,可查了查路线,得坐4个小时汽车,最后两人约定“过年回家聚”。

“人应该在正值青春的时候大放光彩。无论是来新疆工作还是支教,这里的大好河山都会让你流连忘返。西部舞台广阔,年轻人大有作为。”且末的风还在不停地吹,张小威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想把书教好的老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在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睛里,他寻到了比“安稳”更珍贵的东西。

“老师,我会回来的”

“走出去是本事,走回来是情怀”

2009年,庞胜利开始带高三。第一届毕业生里,有个叫杨芳的女孩,曾在课上问“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有高楼大厦”。他带着学生们在操场边看地图,指着沿海城市说“好好考,去看看”。那年杨芳考上了新疆师范大学,走前告诉庞胜利:“老师,我会回来的。”

当时只当是孩子话,没想到2016年秋天,杨芳真的回来了——成了且末县中学的政治老师,“庞老师,我想让更多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

“老师们从三千公里外来到我的家乡,在这里默默坚持20多年,我相信,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守护家乡的孩子们,托举着他们去更广阔的世界。”一次出差回来,有两个学生一直把杨芳拦在办公室里,她当时的第一想法是班里学生犯错误了,他们想清除痕迹,杨芳一直想往教室走,后来去了教室,原来是同学们在给她准备过生日。多少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很温暖。

从那以后,庞胜利和学生们谈到职业生涯规划时,总会多补一句:“走出去是本事,走回来是情怀。”这些年,他教过的学生里,有考去北京当主持人的,有留在乌鲁木齐当医生、做警察的,更有不少像杨芳这样回且末的。无论何种职业,学生们把从庞胜利这里学到的“家国情怀”,变成了建设家乡的实实在在的事。

远在北京做主持人工作的依丽米努尔·艾麦尔江,依然能想起严师李桂枝带给她的影响,“从学习知识到日常行为都立下明确标准。这份严要求,在我‘三观’建立的关键阶段帮我筑牢了成长根基。也正是在她的课堂上,我埋下了对文学的兴趣种子。”

大学毕业后,伊力亚回到乌鲁木齐,成为一名警察。去年他到北京公安部鉴定中心跟班学习,路过保定时,特意下车转了转,看着街上小吃店铺,突然想起老师们当年说的“保定驴肉火烧”,心里酸酸的。

伊力亚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他们了,甚至连毕业时他们说过什么,都记不太清了,但他总记得——

是老师们让他知道,世界不只囿于戈壁与绿洲的边界,人生也不只是重复祖辈的轨迹;

是老师们用话语拨开迷雾,让他们看见沙漠之外还有山川湖海、高楼霓虹;

也是老师们用信任点燃勇气,让孩子们坚信,凭借努力就能叩开大学之门,就能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

那些跨越万水千山的坚守,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陪伴,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沙漠里孩子”前行的路。

文字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琭璐

图片 | 由河北保定学院、受访者提供

来源 | 《农民日报》2025年09月10日

· 典型篇

· 惠师篇

· 致敬篇

· 祝福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红顺:新学期教师需关注20个... 【王红顺专栏】新学期教师需关注20个提质增效的教学小细节 原创作者|王红顺(河南郑州晨钟教育科学研究...
各军队院校组织丰富活动迎接第4... 军校教员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学员的成长,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训练场、从书本知识到实战经验,是他们给每一...
“大学里的巨婴!”新生军训手机... 2025年开学季,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紧随其后的军训也如期而至,而这些即将面对军训的大一新生,离开...
这个学校的第一周,为何如此“特... 两江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会议室里, 一场特殊的“教学复盘会”正火热进行。 刚结束建校首周教学任务的教师...
中考720分的他转读职高,如今... “我们所选择的,不仅是一个专业、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拥抱生活、创造美好的态度。这份主动选择的姿态,正是...
教师人生是一个学习旅程 亲爱的老师们: 我是顾明远。 第41个教师节到了,我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
华为辟谣:应届生招聘“机考考题... 9月11日,华为招聘发布重要提醒称,某些个人/中介机构出于非法盈利的目的,在网络“简历上售卖所谓的华...
宁远“全班 985” 的背后:... 今日永州讯 (通讯员 余巧艳 何丹 蒋柏顺)在宁远一中,高中化学教师周庚华用 26年扎根县域教育的坚...
法学专业就业全景图:这些高含金... 法学专业就业全景图:这些高含金量职业你了解几个? 在众多文科专业中,法学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与竞争力...
哈工大博士被砸死,是家中独子,... 别的学校不清楚,但是从哈工大出来的学生,并且还是博士生,那绝对是精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而就在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