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读独居的第二周,我发现自己担心和恐惧孩子早上起不来,玩手机失控等情况都没有出现。
因为提前跟孩子达成协议,走读不带手机,早上起床用闹钟叫醒,自我负责和自我承担,迟到超过三次,就取消走读。
结果是,孩子每天早上都能提前10分钟到班,在独居中也没有强烈要求带手机,一个人住的生活也安排得怡然自得。
泡泡脚,看看书,吃点东西,喝点水,困了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过得充实又松弛。
跟我想象中,抱着手机玩到凌晨一两点,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放飞状态完全不同。
至此,我得出一个结论:
不是孩子不能独立和自我负责,而是家长太爱操心,太过担心,觉得孩子离开了自己的庇护,就会完全失控。
这是父母的自负感和瞎操心,以为孩子根本做不好,所以才不肯放手。
但实际上,大多数是另一种可能:
父母不肯放手,觉得孩子太小,孩子不自律,孩子做不到很好的照顾自己。一边孩子在喊自己长大了,想独立,而父母一边抗拒说你还小,你根本做不到,我不相信你。
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在不信任和担心之间拉锯和争吵。
后退一步来看,并不是问题有多复杂,只是信任关系出现了问题。
另外就是父母太自负了,太心疼孩子,太操心孩子,觉得孩子离了自己就会失序。
太爱操心,全然包办的父母,已经成为一种养育习惯,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伸手帮孩子做。
看起来是帮助孩子,心疼孩子,但实际上这种帮助会让孩子变得依赖和脆弱,甚至失去生活的自主与独立性。
当我意识到孩子真的已经长大了,我告诉自己要遵循三点:
首先,不要再担心孩子,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试错,并放责任与义务给孩子自主承担。
即便孩子已经18岁,但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孩,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妈妈还要为孩子操碎心,也要干预孩子的生活与选择。
这不是爱,而是控制与不放心。
是拿爱之名义,对孩子的约束与管控,生怕失控与失序的状态发生。
但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理想与要求的轨道,恰恰是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导致。
其次,继续课题分离,把不属于家长的课题剥离出去,让孩子自我负责。
之前,我总是顺手帮孩子做很多事,按自己的习惯与经验来帮孩子做事。
直到有一天,我扔掉了孩子拆完快递的一个纸箱和包装盒,孩子很生气地指责我:
在我的空间内,扔掉我的东西,是对我的不尊重,起码你要问我一句。
当时很委屈,心想那不就是垃圾,原本就要扔掉的,这还需要商量什么。
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你认为是垃圾,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别总拿你的认知来评判我。你已经安排了我18年的生活,什么都听你的,现在我要听自己的。
我的委屈在于,我帮孩子打扫卫生,想保持干净整洁,但孩子觉得我自作主张,在他需要的时候,已经被清理了。
那么后退一步,就不要多做。
我也明白这件事只是一件抓手,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孩子想摆脱我的安排与控制,他想独立与自由,想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
这让我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我不该在后边指手画脚和拿为他好而投射自己的习惯与需求。
我跟孩子不一样,孩子可以跟我的想法背道而驰,允许才是尊重与爱。
最后,持续放手,让孩子自我承担与自主负责。
之前,我已经做到了学习放手和生活放手。
这一两年来,孩子的学习完全是自己说了算,生活上我也从不插嘴和干预,他想怎样就怎样,他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但在心理和情绪干预上,我几乎做到了十级戒备。
因为之前在心理与情绪上翻过车,所以一直很警惕和重视。
但警惕和重视过度,也会让孩子对我产生比较多的依赖,反而遏制了他的自主发展和自性成长。
自打糖糖提醒我跟孩子共生太多时,我已经有意识后退,只观望和觉察,不再主动伸手,也不对孩子有问必答。
而是引导孩子通过尝试自己解决,读书和思考以及自主觉察的方式,先靠自己的力量去践行,思考与实践过后还没搞定,可以来问我。
不操心孩子,不担心孩子,让他们去尝试,去勇敢直面,去试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人格体系与经验值也得到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