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的家长,在辅导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更容易掉入陷阱。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学历的家长在面对这种变化时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当年学过的内容足以应对孩子的小学作业。
殊不知,这种"我当年都会"的优越感恰恰成为了辅导孩子的最大障碍。以小学数学为例,如今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算对答案"转变为培养"数学思维",题目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察,这也让不少高学历家长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栽了跟头。
小学数学题,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最近就遭遇了这样一道让她也陷入尴尬的题目:教室里有11盏灯,如果拉灭了4盏,还剩几盏灯?
孩子做题时干脆利落地写下了算式:11-4=7,结果却被老师打了个大红叉。这位妈妈看到批改结果后非常不解,她坚信答案明明就是7,老师一定是批改出了错。带着满腹疑问和些许怒气,这位妈妈直接找到了老师质问。
可没想到老师的回答让她顿时愣在原地:"全班就你儿子做错了。"随后老师反问道:"灯的数量会因为关掉而减少吗?"这一问,点醒了这位母亲。
她这才意识到,题目考察的根本不是简单的减法运算,而是对生活常识的理解和应用。无论灯是亮着还是灭了,教室里的灯具数量始终是11盏,并不会因为开关状态而改变。
家长忽略了题目背后的新要求和新意图,只关注表面的计算过程,这才掉入了出题人设置好的陷阱之中,而在辅导低年级作业的过程里,因为一时疏忽而做错小学题目的家长也并非个例。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数字运算,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很多看似简单的题目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全面考察。
比如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数出"池塘里有多少只鸭子"。图中画着一群水禽,乍看之下全是鸭子,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混入了一只鹅,这道题的关键不在于加减乘除,而在于观察细节和区分特征的能力。
再比如“9加9除3等于多少”这样的计算题,看似是考察运算顺序,实则却是在考察“除”和“除以”的区别,题目背后的定义和逻辑并不难,难的是学生和家长在面对这类题目的时候能否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同样是做错题目,家长的心态有时候还真不如学生,对于家长来说,辅导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意味着“丢了面子”,可无奈现在的小学题目难题也很多,家长要做的不是在乎自己的面子,而是调整心态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辅导作业成为鸡飞狗跳的家庭战场。
这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转变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辅导姿态。家长们需要意识到:即使是拥有高学历,也不意味着完全理解当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面对孩子的作业,不妨先放下家长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
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就离“进修”更近一步了。在摆正心态的基础上,家长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辅导作业、和学生一起培养耐心、细心的读题习惯、重视错题的学习和复习等等。
无论题目多么复杂,辅导过程多么困难,家长都要记住一点:辅导作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满分,而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耐心引导比直接给出答案更重要。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