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青春期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有风有雨也有晴。
这既是对孩子的一次成长洗礼,也是对家长的心力,耐心,止语和非评判的一场历练。
01
昨天接娃路上,跟我聊了不少话题,关于学习,成长,运动和生活,听得我是热血沸腾。
当时有种感觉,这娃莫不是要起飞和全面卷自己了!
不过我以对娃的了解,此刻他说的一定是真话和心里话,一点没套路。
但他做不到他说的那些,也是大概率事件,可能会做一点点改变,但要是全当真,恐怕要失望了。
其实也很正常,青春期的娃爱画饼,画的时候是出于真心,也的确有这样的想法。
但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别的,愿望只需要一时的心动,就能绘出千百幅美图。
真正行动,将愿望变成落地行动,需要强烈的欲望与克制以及强烈的目标感。
但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想法,都是停留于思维层面,鲜有落地到行动的。
这也很符合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想变好,但只有少数人才能吃得了苦,克制了行为以及在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中抉择。
即时满足符合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特性,延迟满足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当我想明白这个问题时,我就对孩子说到做不到的行为,很坦然,也欣然接纳。
接纳自家娃只是普娃,也不反驳与质疑孩子是否能做到那些他画过的大饼。
听孩子说美好愿景时,跟他一起兴奋和期待,当他没做到时,也不去上纲上线,平常心看待就是。
说到做不到,是青春期孩子的常态化现象。
02
我之前是一个蛮较真的家长,只要孩子说了,我就盯他做。
但凡他立下的flag,我一定会想尽办法督促他知行合一。
这可能是我个人的习惯,但凡我想到的,我一定会去做,先干了再说。我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是超强的。
无意识中,我会把自己的习惯与处事方式,投射给孩子。
可是忽略了孩子跟我不一样,他没有我的经历,也没有我这么多年的自律与行动力。
对我而言,行动力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我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努力又知行合一的人。
但孩子做不到强有力的行动,这跟他的年龄和时代有关。
现在的孩子,并不能像我那时候一样能吃苦,他们信奉的是及时享乐,能让自己快乐就不要痛苦。
而像80后的那些农村出身的孩子,更多是苦怕了,所以要不停的奋斗,不断的努力来获取基础的生活资源与自身的安全感。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并不匮乏,对努力的意义与成功的渴望底层支撑太浅了。
当我觉察与意识到孩子跟我不一样,时代与时代也不同时,我就很能理解孩子吃不了苦和说到做不到的常态化现状。
于是,就理解,接纳,允许孩子跟我不一样,他就是吃不了太多苦,也不需没苦硬吃。
孩子说了不做,或者做得没符合我预期,我也不挑剔,指责,评判和埋怨。
偶尔会有失落和无奈,但大部分时候是坦然与平和的。
我这么想,这么做时,跟孩子的关系融洽了很多,他不再对抗我,也不再怼我,内耗也减少了很多。
说话也不刺毛了,见到我就打开话匣子,什么都说,什么都讲,学习也谈,我还挺满意目前的亲子沟通模式的。
家长对孩子不较真,用正念思维养育,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03
不评判,止语,允许孩子说到做不到,也是我践行正念养育践行的内容。
正念思维与正念养育是我在孩子高一下学期出现厌学与情绪问题,采用的新的养育方式。
践行一年半下来,感觉还是很受益的,主要的思维转念在于:
当孩子说到做不到时,不符合我预期时,后退一步看到孩子也是想进步的,只是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有积极进取的想法就值得肯定;
孩子跟我敞开心扉时,说明他信任我,而我要做的不是做他的导师给他上课或给他建议,只是倾听,或者在他需要我给建议时,给个大方向的建议;
放手和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主决定和自我负责,我不再是那个替孩子遮风挡雨的人,把人生的掌舵权交还给孩子;
孩子越来越坦然,快乐平和,对学习的内驱力也比较强,我只需要坐在路边鼓掌,静待花开。
养育孩子时后退一步,课题分离,坚决不插手孩子的课题,除非他请求我介入他的课题。
接住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需求,置身事外孩子独立能做和不需要父母介入的事情,养育青春期孩子的路,就会顺畅和丝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