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校门口,背着书包的中学生笑着与家长道别,操场上跳绳、跑步的身影充满活力;课间铃响,食堂窗口已飘出饭菜香,红烧排骨、清炒时蔬、杂粮饭整齐摆放,保温柜里的热汤冒着热气,学生们抱着课本快步奔向食堂,有的边排队边和同学讨论课堂难题,有的抓紧时间翻看笔记,连吃饭的间隙都不愿浪费;课后服务时间,乡村学校的孩子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跟着北京名师学美术,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里,学生们正跟着师傅调试新到的智能设备,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藏着当下中国教育最真实的模样。作为教育学者,我非常清楚中国教育从“有没有学上”到“能不能上好学”的跨越变革,如今看着眼前充足的教育资源、完善的政策保障,既欣慰又感慨,可不少家长仍陷在“升学焦虑”里,甚至跟着外界声音抱怨“中国教育落后”“不公平”,将目光死死盯着西方最发达国家,却忘了看看世界的全貌,也忽略了我们身边教育的真正进步。今天,我想结合当下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家长、孩子们聊聊:如何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珍惜眼前的红利,用更科学、更长远的眼光走好成长路。
总有人说“西方教育更先进”“中国教育不公平”,可若把目光从欧美少数发达国家移开,看看全球教育的真实图景,就会明白我们正拥有多么宝贵的教育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全球仍有2.22亿儿童和青少年失学,其中战乱国家是重灾区——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约500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学校损毁率超40%,孩子们只能在防空洞、难民营里断断续续上课,更别提营养均衡的食堂伙食;也门内战导致近200万学生失学,师资流失率达60%,很多孩子从小学就被迫辍学打工,连安稳吃饭、安心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而在贫困落后国家,教育更是奢侈品:埃塞俄比亚小学净入学率更低,中学入学率不足40%,很多乡村孩子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教室是漏风的茅草屋,课本要几人共用,食堂只是简易棚子,每天只有玉米糊果腹;马拉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仅12%,超过80%的幼儿从未接触过系统的启蒙教育,更别说科学实验、艺术课程与营养配餐。
对比这些国家,中国教育的发展成果足以让人安心。“十四五”期间,我国不仅保障孩子“有学上”,更让孩子“上好学、吃好饭”——中小学食堂实施专项整治,制定食品安全指引,从食材采购、验收、加工到售卖全程规范,保温、冷冻设备全面更新,每周食谱兼顾荤素、营养搭配,鸡肉、鱼肉、豆制品轮换供应,还根据学生口味调整菜品,确保孩子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2%,远超全球平均水平,1200多万儿童享受学前一年免费教育,91.6%的幼儿能在普惠性幼儿园接受专业启蒙,幼儿园的加餐既有牛奶、鸡蛋,也有水果、点心,让孩子从启蒙阶段就获得充足营养。
义务教育阶段,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246个区县迈向优质均衡,97%的随迁子女能在公办学校或享受政府补助的学校就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也达97%,不管是农民工子女还是特殊需求孩子,都能坐在宽敞的教室上课,在干净的食堂吃饭;反观一些欧美国家,教育公平与校园保障问题同样突出:美国不同学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富裕学区生均教育经费是贫困学区的3-4倍,贫困学区学校食堂常因经费不足供应冷冻快餐,少数族裔学生辍学率超20%;英国私校大量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普通学校食堂菜品单一,很多学生只能自带冷食。
再看高等教育,我国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至60.8%,进入普及化阶段,每两个年轻人就有一个能走进大学校园,高校食堂不仅菜品丰富,还设有清真窗口、减脂餐窗口,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而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仅38%,低收入国家不足10%,很多年轻人即便成绩优异,也因学费、地域限制无法上大学,更别说享受标准化的校园餐饮服务。职业教育方面,我国建成9302所中职、1562所高职、87所职业本科学校,覆盖41个工业大类,70%以上现代产业新增高技能人才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食堂与企业合作优化膳食,兼顾学生实训后的能量补充;这一规模和保障力度,就连一些发达国家也难以企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虽有名,但仅覆盖制造业等少数领域,且校园餐饮多依赖外包,营养搭配不足;美国社区学院辍学率超50%,食堂常因经营不善缩减供应品类。
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2021-2024年累计资助金额超1.2万亿元,每年惠及1.5亿人次,不仅保障孩子“能上学”,更确保困难学生在食堂也能吃上营养餐——这意味着,没有一个中国孩子会因家庭贫困失学、饿肚子,而在全球,每5个失学儿童中就有1个是因无力承担学费,每3个贫困儿童中就有1个面临营养不良。当叙利亚孩子在防空洞忍饥挨饿、埃塞俄比亚孩子光着脚走山路上学时,中国孩子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用着多媒体设备,在食堂吃上热乎营养的饭菜,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和课后服务,这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国家多年努力的结果。那些抱怨“中国教育落后”的家长,不妨想想:若把孩子放在战乱或贫困国家,所谓的“教育焦虑”恐怕会变成“能否上学、能否吃饱”的生存担忧,还有那个被以色列狂轰滥炸的加沙,地狱般惨不忍睹的加沙,教育条件基本上已经丧失殆尽。
即便有如此坚实的教育基础,仍有家长陷在“升学焦虑”里:“孩子成绩差,是不是得报补习班?”“计算机专业好就业,让孩子学这个准没错?”“别人都卷竞赛,我们不卷会落后?”这些焦虑背后,藏着双重误区:一是将教育目标缩成“升学”“就业”,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盲目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杆”,却看不到其教育的弊端与我们的优势。
西方教育并非“完美模板”。美国基础教育“快乐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数学、科学能力薄弱,15岁学生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成绩排名全球第31位,低于中国;英国部分学校因经费不足,砍掉了音乐、美术课程,近40%的中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实验操作”,校园食堂也因预算削减减少新鲜食材供应。而我国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关注孩子成绩,更重视身心健康:中小学每天保证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很多学校的课间由10分钟改成了15分钟,食堂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学生总体近视率持续下降,“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成为校园常态;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中贡献超75%,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这些都说明,中国教育不仅能培养“会考试的学生”,更能培养支撑国家发展的创新人才,还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可有些家长的做法,却与国家需求背道而驰。比如盲目追“热门专业”,觉得金融、计算机才是“好专业”,历史、哲学、材料科学这些“冷门专业”就“没出路”。去年有个家长,硬是让喜欢生物的孩子报了计算机专业,说“毕业能拿高薪”,结果孩子上了大学后天天逃课,说“对着代码就头疼”,成绩一落千丈。其实专业哪有什么好坏?材料科学是芯片、航空航天的基础,没有好材料,大国重器就造不出来;历史学、考古学能帮我们读懂中华文明的根,丢了历史就丢了魂;农学专业看似“土”,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不少农学毕业生回农村,用无人机种庄稼、搞生态农业,带着乡亲们致富。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大多和国家战略相关,这些领域正是未来人才缺口最大的地方。
还有些家长把“分数”当成唯一标准,让孩子每天刷题到半夜,体育课、兴趣班全取消,甚至孩子情绪低落了也不管,说“等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可国家早就把“健康第一”放在教育首位,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体系(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校园食堂也通过营养配餐守护孩子身体健康,就是为了让孩子既有好成绩,也有好心态、好体魄。家长若只盯着分数,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去年有个高中生,为了满足家长“考名牌大学”的期待,每天只睡4小时,连食堂吃饭都抱着书本焦虑落泪,最后因焦虑症休学,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家长的眼界,其实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如果总盯着“西方标准”“就业薪资”,孩子就容易变得短视、功利;如果能多和孩子聊国家大事,比如看“曦和号”探日就聊聊航天科技,看乡村振兴新闻就说说农业发展,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食堂的营养食谱,聊聊国家对学生健康的重视,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还能为国家做贡献,而国家也在方方面面守护着他们的成长。当孩子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连在一起时,学习就不再是“被逼着学”,而是“想着学”,这种内在的动力,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
“我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以后选什么专业才好?”“考不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就没希望了?”不少中学生都有这样的迷茫。这种迷茫,一部分是青春期的正常困惑,另一部分是被外界声音带偏了——“读书没用,不如早点赚钱”“冷门专业没出路”“中国教育不如西方”,这些话像雾一样,遮住了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忘了自己正处在多么好的时代。
作为中学生,首先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受教育机会、生活保障,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当叙利亚孩子在战火中躲防空洞、忍饥挨饿时,你能坐在安静的教室上课,在食堂吃到热乎的红烧排骨和杂粮饭;当埃塞俄比亚孩子走山路上学、只能喝玉米糊时,你能享受校车、或家长专车接送的课后服务,食堂每周换着花样提供牛奶、水果;当马拉维幼儿没机会接触绘本时,你能通过超级流畅的5G智慧教育系统学画画、练编程——这份安稳、这份保障,是国家给的底气,值得珍惜。世界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实施十年,帮了全球19个国家600多万女童,而中国女童入学率早已实现100%,你能和男生一样平等地坐在教室、走进食堂,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还记得每天课间奔向食堂的日子吗?你抱着课本快步走,和同学讨论刚讲完的数学题,食堂阿姨笑着给你盛上热汤——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是国家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严格监管,是对学生营养健康的重视,是对“让每个孩子安心上学”的承诺。当你珍惜排队时的碎片时间背书,当你感恩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其实就是在以行动回应这份守护。
其次,别觉得“国家发展和我没关系”。其实国家的发展就在你身边:你用的5G手机、骑的共享单车、吃的杂交水稻,背后都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你食堂里的营养饭菜、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课后的智慧课程,都是国家教育投入的成果。你现在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比如你喜欢数学,未来可以投身基础研究,帮着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的难题——“十四五”期间高校在基础学科部署了100多个先导项目,就缺喜欢钻研的年轻人;你喜欢动手,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能让你成为大国工匠,帮“中国制造”变得更强;你关心别人,未来可以学特殊教育、公共管理,帮更多人过上好生活。你的兴趣和理想,都能在国家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
面对社会上的负面声音,要学会“辨真假、有主见”。有人说“冷门专业没出路”,你可以去查一查: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能去博物馆、文化机构,保护文化遗产;材料专业的毕业生能参与芯片、航空材料的研发;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帮残疾孩子读书——只要你把专业学扎实,就不用担心没出路。教育部数据显示,高校每年都会调整20%以上的学科专业点,还会发布微专业、微学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只要你有真本事,就不怕被淘汰。
还有人说“考不上名牌大学就完了”,这其实是错的。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60.8%,除了普通高校,还有职业本科学校,你有很多选择。而且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终点。我认识一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他学的是数控机床操作,毕业后进了一家汽车厂,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成了技术骨干,还参与了厂里的技术革新,帮厂里省了几百万元。他说:“我虽然没考上名牌大学,但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了最好,这就够了。”
当然,重视成绩没错——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考上理想的学校,能让你有更好的平台。但成绩不是全部,你的品格、兴趣、责任感同样重要。课后可以参加科技社团,培养创新思维;周末可以去做志愿者,学会关心别人;每天坚持锻炼,珍惜食堂的营养饭菜,养好身体。这些经历,都会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管是家长还是中学生,要想“立足高远、成长成才”,关键在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中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
家长要客观看教育。别再盲目崇拜西方教育,也别轻信“中国教育落后”的片面说法,多看看身边的变化:乡村学校有了新操场、新食堂,随迁子女能顺利入学,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出路、能吃健康饭菜,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进步的证明。同时要“尊重孩子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学数学快,有的孩子学语文好;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喜欢热闹。别把孩子往“模板”里套,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别骂“画画养不活自己”,可以鼓励他学设计、美术;孩子喜欢机械,别嫌“摆弄机器没出息”,可以支持他学机械工程。
还要“放下功利心”。别盲目报补习班,孩子哪科弱就补哪科,不是别人报你就报;别只看分数,多关注孩子有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健康的心态;帮孩子选专业时,多听孩子的想法,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填报志愿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教育部的急需学科清单,了解专业的前景,但最终让孩子做决定——只有他喜欢的专业,他才会认真学。
中学生要明确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考上某所大学,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帮社会做什么。可以设短期目标,比如这个月把英语单词背完多少、这个月学会打篮球;也可以设长期目标,比如未来当一名工程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奶奶爷爷或者外公外婆的家乡有所发展,那时候换来的评价该有多牛啊。有了这些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茫。
还要会学习,别死记硬背,学数学要懂公式怎么来的,学语文要体会文章的思想,学英语要多听多说;善用身边的资源,智慧教育信息化平台有免费的优质课程,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可以多去,遇到不会的题别害羞,问老师、问同学;更要珍惜校园里的每一份保障,好好吃饭、认真锻炼,用健康的身体支撑学习。中国真的很牛,居然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智慧教育平台覆盖了200多个国家、1.7亿学习者,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2025年中国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在世界引起了积极反响,这些资源谁有兴趣都可以用,学校食堂每天提供营养配餐,这么好的资源,别浪费。
最后,“心态要稳”。考试失利、和同学闹矛盾、被老师批评,这些都是成长中难免的。别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要想想哪里错了、怎么改进;别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就放弃理想,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心情不好时,可以跑跑步、听听歌、和朋友聊聊,或者去食堂吃一碗热汤面,感受校园里的温暖——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努力,国家、学校、老师都在陪着你成长。
看着中国教育一步步从“追赶到超越”,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培养“分数机器”,不是打造“就业工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当全球还有2亿多孩子失学、挨饿时,我们的孩子能在安稳的环境里读书、吃好饭;当很多国家教育资源两极分化、校园保障不足时,我们在努力实现家门口的好学校全覆盖、校园好伙食常态化。这份成果,值得每个家长和孩子珍惜。
家长们别再被焦虑和片面声音裹挟,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的进步,用开阔的眼界陪孩子成长;中学生们,别再迷茫,珍惜国泰民安的学习环境、营养充足的校园伙食,用扎实的努力追逐理想。记住:专业没有好坏,知识没有贵贱,只要你有热爱、有担当,就能发光;成绩不是唯一,成长没有固定模式,只要你健康、快乐、向上,就是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乘教育东风,育时代新人,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在祖国的沃土上绽放!
下一篇:突发坠机,北京大学教授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