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还是“社恐”?面对老师的家长们:卑微谨慎、字字斟酌
开心田螺
2025-09-26 01:20:12
0

孩子进入小学,家长也有一大堆“不适应”,尤其是和老师的相处。

加私人微信方便沟通,又怕显得太刻意;消息发多了怕烦到老师,发少了又怕错过孩子的情况;非工作时间有疑问,到底该不该联系......

用一位妈妈的话说,卑微。

这种“不知道该怎么跟老师相处” 的纠结,大概每个刚上小学的家长都深有体会。

今天我们就聊聊,怎么把握和老师相处的 “度”,既不让自己内耗,也不让老师觉得有压力。

“老师是没看见,还是不想加我微信?”这个问题困扰了@苏苏 三个星期。

开学新生见面会上,老师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并明确表示有事钉钉、电话联系都可以。 @苏苏 回家后试着在微信里搜索手机号,发送好友申请,但老师一直不通过。

尽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但她总觉得钉钉太官方、电话显得太紧急,微信才像是“朋友”会用的聊天工具。

社交平台上关于加老师微信的讨论

有加不上老师微信的,也有加了微信被“屏蔽”朋友圈的。

@珂珂 在加了老师微信一周后,才后知后觉,自己从没见老师发过朋友圈,点进老师的头像啥也看不见。

她本意是想了解一下老师的喜好,或是平时点点赞,让老师对她有点印象就好。

发现自己被屏蔽后,她自我调节:“ 估计所有的家长都是‘仅聊天’,就像我发吃吃喝喝的朋友圈也会屏蔽同事,老师也是和我们一样‘打工’的,只想给朋友分享日常再正常不过。”

甚至,她还有一点窃喜——不用提醒自己给老师点赞、不用“钻研”老师朋友圈,也是一件轻松事。

《好事成双》

老师的小小举动,会被家长反复琢磨。那老师本人怎么看?

今年是@小奥当班主任的第四年,在他看来,是否加微信很多时候取决于老师的交流习惯和工作方式。

“我挺乐意加家长的微信,平时会在朋友圈记录一些日常和同学的相处,其中自然会有我的教育理念。我也希望家长能通过朋友圈,理解并认同我的教育理念和策略。”

@小奥 解释道:“很多家长会焦虑,想着通过老师多了解一点,才能踏实。我发朋友圈,其实也是和家长通过点赞、评论进行友好的互动。”

对他来说,朋友圈交流比严肃地一对一沟通教育理念更加舒适,家长也能安心一些。

但@小奥 也提到,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自己对于“边界”的定义。就像一些家长,也会把微信分成工作号与生活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把工作完成好。

《小舍得》

家长不必太把“加到老师微信”和“能看见老师朋友圈”当成一件大事。毕竟,班级群、钉钉、电话校已经能满足日常沟通需求了。

没有微信的家长纠结,有了微信的家长也忐忑——发不发消息、怎么发、啥时候发?

@LULU的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她早上送完孩子,就会琢磨“他适应课堂纪律不?”中午到了饭点,又担心“今天他有没有好好吃饭?”下午放学前,还会纠结“要不要问问老师,孩子今天有没有举手发言?”

每次明明消息都编辑好了,又赶紧删掉——怕老师正在上课,怕老师在批改作业,怕自己这点“小事”在老师眼里是添麻烦。

《小舍得》

上周五放学,她实在没忍住,还是问了班主任,孩子的课堂情况如何。

因为已经是放学后,老师是非上班时间,@LULU 编辑信息时每个字都反复斟酌!

“开头先表示‘不好意思老师,打扰了’,把想问的都编辑完,比如他在学校的表现、适应情况,还有我们家长要怎么配合。完了还要补上一句‘谢谢老师,您上班时间或者空了回复我就可以’。

老师很及时地回复了消息,也很耐心地和她聊了孩子这周的情况。

@LULU没忍住,还是追问了一句:“他上课会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呀?”

没等老师回复,她就赶紧表决心“我们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完了再接一句“祝老师周末快乐”。她想让老师知道自己不是很“事儿”的家长,也不会周五晚上缠着他问孩子的事情。

后来在家长群里聊起,她才发现好多小学一年级家长都有一样的困扰。

开学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家长们已经有很多想咨询老师的事情。

比如想给孩子同桌、换座位,希望老师鼓励孩子竞选班长,想了解孩子在班上和别的小朋友相处如何,想知道作为家长还能做些什么......

但又担心自己变成“事多麻烦”的家长,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印象。

一位妈妈@艾西说着自己近一个月的心路历程——每天都在“发消息问”和“别打扰老师”之间反复横跳,有时候好不容易发了消息,老师半天没回复,她又开始胡思乱想,是老师在忙还是自己问得不对?

“为了让气氛别太严肃,话说完还要加上表情或者‘~’,比刚耍朋友的时候发消息还谨慎!”@艾西说道。

©视觉中国

不过,她也试着安慰自己:“即便是交朋友也又一个从陌生拘谨到敞开心扉的过程,现在开学不到一个月,和老师还不熟。可能半学期、一学期后,和老师熟悉起来,沟通时就不会这么谨慎尴尬了。”

对于在和老师沟通这件事情上的纠结,作为过来人,@余儿 完全理解。

养老大的时候,她因为社恐、不愿意打扰老师,除了班主任,其他老师都没加微信。

《欢乐家长群》

整个小学阶段,她几乎都是在班级群里和老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老师单独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只有儿子在学校有什么小问题时,才会私聊。老师主动反馈,她回复“收到,一定督促改正”之类。

她一直觉得这样的相处是有礼貌、有边界感的。

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的家长自发组织了一次聚会,那时她才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都很好,那些孩子也和老师很亲近。而自己和大家,只是“礼貌而生疏”。

“说实话,还挺羡慕大家的感情的,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加入。”

《欢乐家长群》

老二上小学后,她决定从一个被动的、社恐家长,变成一个主动跟老师交流的家长。

小学一年级开学报道后,她主动加了各科老师的微信。微信上没有客套话, 而是跟老师真诚地交流了孩子对这个学科和老师的感受,也表达了孩子在学科上的兴趣。

她这才发现,老师想要的也不是和家长“疏远”,而是“真诚的沟通”。

这样真诚的交流并不会“麻烦”到老师。

班里孩子很多,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孩子的各方面都了解。但@余儿 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老师对孩子有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

小学老师@Leo 也坦言,如果和家长有积极的交流,自己确实会对孩子的印象更深。

《小舍得》

更重要的是,当老师从家长那里听到孩子的优点和潜力时,日常教学中更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并给予更多的正面期待和机会。

这种期待会激励孩子表现得更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和老师相处得很愉快,自己在学校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在家里也能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他们在学校会更自信、更安心。

听了很多家长的顾虑和纠结,团长走访了不少老师和家长里的“过来人”,总结出这6条和老师沟通时的“重点”。

希望让正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家长少一些焦虑,少一些纠结,少走一些“弯路”。

和老师聊天时的“分寸”,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其注意,生怕少用了什么“礼貌用语”。

说一个有老师提到,但家长可能会忽略的问题——给老师发信息时,称呼“姓+老师”,而不是笼统的“老师”。换位思考一下,家长也更希望老师能记住孩子的名字,而不是笼统地称呼“同学”。

沟通时也不必为了拉近距离,刻意找话题“寒暄”,简单的礼貌问候就够了。老师其实更在意的是家长清晰地说明沟通目的,真诚比刻意的客套更重要。

把“我家孩子最近怎么样”,拆成具体的问题。

比如担心孩子上课不专心,就问“老师,孩子最近上课有没有主动举手发言?如果不专心,我们在家可以怎么引导?”具体的问题不仅让老师好回复,也能让我们更清楚该怎么帮孩子,不用自己内耗。

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家长可以试着把想了解的问题攒一攒,比如一周问1到2次,每次选在放学后的傍晚,比如6点到8点——这个时候老师大多忙完了当天的工作,有时间回复。

理解家长想从老师那获得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但不能总是给老师报孩子自己的缺点,忽视沟通孩子的优点。

换句话说,家长也需要在老师面前给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

有时候给老师发了消息,老师没及时回复,先别着急,老师可能正在上课、正在改作业,等忙完了自然会回复。

尤其是开学的时候,大事小事堆在一起,老师可能真的忙到没时间看消息。

老师和其他职业一样,有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家长要顾及老师的休息。如果不是十分紧急的情况,不要在晚上休息时打电话或发消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做不焦虑的父母,最好的成长,都... 文/婷妈 经常看到家长们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周末要上外教课、兴趣班,放学后要写作业、练琴,就连...
山西太原迎泽区山水城小学校开展... 近日,为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筑牢校园网络安全防线,太原市迎泽区山水城小学成功举办了“网络信息安全 ...
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 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道德之光,永不熄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曰:“道之...
发言刊登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对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
年轻人辞职读二硕:高学历光环下...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采访、文 | 吕一含 编 | 灯灯、野格 一个硕士学位已经满足...
为何导师偏爱“有钱学生”?穷不... 有钱没钱确实决定了一个人的出身,但在学习这件事上,似乎不能说因为一个孩子家里穷,就不让他考清华和北大...
2025国家科技奖初评通过率:... 2025年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初审结果已经公布,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类别中,共...
海淀期中要恢复统考!?考试时间... 北京家长必看 近日,有热心家长反馈,今年海淀区初一、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大概率会恢复统考,而往年的期中...
清华“数学领军计划”招生有新变... “要是连数竞都不算培养拔尖人才的方式,那到底怎样的孩子,才够得上?”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
一年级,认证成功! 幼小衔接,对于“小萌新”家长们而言,既是一段期待孩子成长的时光,又伴随着对孩子能否顺利适应新环境的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