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目
当下,微短剧“高薪招演员”的宣传对不少银发族极具吸引力,但实际却是培训机构精心设计的骗局——先以“形象符合”“潜力十足”稳住老人,再抛出高价培训要求,且不承诺“培训后必能接戏”,最终导致老人养老钱受损、演员梦破灭。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热点解析
各位考官,考生开始答题:
我也经常刷到微短剧“高薪招演员”类似的宣传,但仔细想一想也会发觉其中端倪,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就是退休、无业状态,面对微短剧“高薪招演员”的诱导,银发族很容易陷入培训骗局。这也不能怪老人家,因为这本质上就是技术异化催生的新型养老诈骗,与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老年消费陷阱同属一类,既侵害了老年人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生态秩序,必须依法严惩、系统治理。
因为这个现象不仅会使老年人养老钱受损,更在精神上击碎“老有所为”的晚年期待,可能引发心理创伤,另外,社会层面则透支网络平台公信力,滋长“低门槛高回报”的投机心态,甚至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而这种负面效应的蔓延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一是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多,想找些新鲜、有价值的事做,对“当演员”“成网红”这类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很感兴趣,容易被“高薪”诱惑;二是很多老年人对短视频里的宣传套路不熟悉,分不清真假,骗子换个说法就可能信;三是对这类诈骗的监管和防范多是“事后处理”,没形成长效机制,骗子换个“马甲”就能继续骗,而且老人缺乏正规的渠道去满足兴趣需求。
当“高薪招演员”的泡沫被戳破,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如何不让此类闹剧“换个马甲”反复上演,如何让银发群体的晚年生活既充实又安心,这需要社会各方持续探索。
1、建长效监管机制,让骗子“换马甲也骗不了”。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建立“涉老新型诈骗特征库”,把“高薪招演员”“老年网红培训”这类骗局的套路、常用话术记下来,动态更新,只要新出现类似宣传,就能快速识别;同时对培训、招聘类机构严格把关,要求他们必须公示“真实案例”,而且收的培训费要纳入第三方监管,万一机构跑路或骗人,能把钱退给老人,从根本上减少老人的损失,让骗子换个名字也没法钻空子。
2、短视频平台不能只下架诈骗视频,还要主动做两件事:一是对新注册的、涉及“老年”“培训”“招聘”的账号重点审核,只要有“高薪”“轻松赚钱”这类话术,就先预警;二是专门开一个“老年兴趣专区”,推送正规的社区活动、老年大学课程,甚至和当地老年机构合作,帮老人报名真实的兴趣活动,这样老人想找新鲜事做时,能先看到正规渠道,不用再被骗子的虚假宣传吸引。3、社区可以定期了解老人的兴趣需求,比如老人喜欢表演,就组织“社区小剧场”;喜欢拍视频,就开免费的“手机拍摄课”,让老人在安全的环境里实现兴趣;子女平时多和老人聊聊天,不光是提醒“别上当”,还可以陪老人一起参加社区活动,或者帮老人甄别网上的信息。另外,老年大学也可以多开些贴近时代的课程,比如短视频剪辑、书法、舞蹈,让老人有地方学真东西,晚年生活充实了,自然就不容易被骗子的“虚假期待”诱惑。
总之,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打击骗子”,既让骗子换个马甲也没法骗,又让老人有正规的渠道去满足兴趣、实现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让银发群体的晚年生活既充实又安心,不再被这类闹剧困扰。
考生答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