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吵翻的二年级数学题:3×8和8×3,到底哪个对?
开心田螺
2025-10-02 08:32:08
0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丨吴京平

博雅《给孩子的科技周刊》主讲

知名科普作家

一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引发热议:列式应该是3×8还是8×3?当家长质疑"结果不都是24吗",老师坚持必须按规范书写。

这看似简单的顺序之争,背后却关乎 数学思维的形成——从具体事物抽象为符号的过程,正是低年级学生需要建立的关键能力。究竟为何乘数顺序在小学阶段如此重要?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给孩子的科技周刊-少年版》的最新更新, 完整音频可移步到博雅小学堂app收听。

最近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激烈讨论。这个题是说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那么这个题如果列式的话,应该是3×8还是8×3?

如果正在听课程的是孩子,我想大概会毫不犹豫地说应该是8×3,因为按照现在的教学规范,写成3×8,老师是会判错误的,是这样吧?可如果正在听节目的是家长,我估计可能反而会蒙圈:8×3和3×8不是一样的吗,都是等于24啊。老师要求必须写成8×3是不是太教条了?让人无法理解。

说实话,吴老师很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我们数学老师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乘数和被乘数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根据文字叙述来列式子的时候,前后不能颠倒。至于乘法交换律,那是高年级以后才学的。现在的教学跟我小时候是保持一致的, 至于中间几十年里,教材有没有改过,我就不清楚了。

为什么大家会在这件事上吵来吵去呢?从最根本的原理上来讲,到底是老师对,还是家长对呢?乘法交换律到底对不对?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其实,这件事要想讲清楚可没有那么容易。

大家想想,做加法的时候有没有强调顺序?比如说,1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应该等于几个苹果?写出来就是1+2=3或者2+1=3,这两种写法是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忽略了单位,也就是苹果。

这个式子里所有的单位都是苹果,大家平等。所以,对于加法来讲,前后交换位置也无所谓。但是,如果单位不一样,那就不能相加,这是规矩。

这个省掉单位的过程,其实就是抽象的过程,苹果换成梨,1+2=3依然成立,数字并不是必然和某个东西绑定。

人类一开始并不会数学计算,但是慢慢的,语言之中有了表示数量的词汇,而且数字开始慢慢的变大。在数个数的实践之中,慢慢开始发现,一个个的物品是可以累积计数的,加法也就诞生了。数学和语言其实分不开。

当然,我们在现实之中还真的能找到反例。比如生活在亚马逊丛林里的皮拉罕人。他们似乎就不太会数数。他们语言之中只有1、2、很多。连3都数不出来。

是他们脑子没有数字的概念,还是说只是词汇上说不出来?科学家也做了测试。研究人员让他们用线穿一大串珠子,要求他们把最大的一颗放在中间。结果皮拉罕人把珠子串起来以后,那颗大珠子不在中间,都是歪向一边的。因为他们不会数数,无法计算哪边多哪边少。

他们脑子里还真的没这根筋。所以他们和别的部族做交易的时候,十有八九被人家坑。

人类脑子的数字概念,就是从实践之中慢慢的抽象剥离出来的。对于刚开始学习算术没多久的孩子来讲,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抽象能力的过程。如何从文字叙述,翻译成算术表达式。这事儿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阶段培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个引起争议的算术题,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出式子就是8个水果x3盘=24个水果。你会发现,每一项数字要是带上单位的话,就呈现出和加法完全不同的局面了。

加法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单位,要么都是苹果,要么都是梨。乘法就不是了,第一项叫被乘数,就是每盘8(个),第二项就是乘数3(盘),最后得到的答案是24(个)。你会发现,第一项被乘数的单位和结果的单位是一致的,都是(个),但中间那个乘数就不一样了,它的单位是(盘)。

乘法不是最基本的运算,而是一种折叠的写法。8x3的含义是8+8+8 ,3个 8相加,而不是 3+3+3+3+3+3+3+3……8个3相加。所以,加减法叫一级运算,乘法叫二级运算,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乘法每一项对应的含义都不一样。在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就必须严格按照文字叙述的含义去列式子,老师考察的就是你能不能搞清楚这两个数字的含义。自然是不能随便交换3和8,8就得是在被乘数的位置,就得放在前面。如果你颠倒过来,含义就不对了。

如果你写成3x8=24,含义就变成了每盘3个水果,一共有8盘。这和原本的文字叙述对不上了。尽管在最后算出来的数字是一样的。

那为啥被乘数写在前面,乘数写在后边?这是习惯,大家就尊重这种约定俗成吧,后边约定俗成还多着呢,我们都熟悉的先乘除后加减,其实也是约定俗成。

那么,我们有必要这么咬文嚼字吗?对成年人来讲,自然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的脑子已经连跳了好几步了,我们有把握保证正确性。但是对一个2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到这一步呢。他们还在具象化的阶段,他们要训练的,就是从文字到抽象符号这一步。

所以一开始学习算术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文字叙述题。比如:“9的4倍是多少”。其实就是训练孩子,直接把文字翻译成数学算式。对于低年级来讲,几乎就是直接翻译,也不怎么拐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训练。

有了这种训练打基础。就可以接受应用题的挑战了。这种题目就会稍微拐一点弯。比如计算水果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验孩子能不能分辨,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加法还是乘法?谁是乘数,谁是被乘数呢?

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把现实之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显然比文字叙述题那种直来直去的直译要难一点。

所以,我以前也看到过一种说法,小学算术学不好,做应用题老是犯错,其实问题不出在数学上,而是出在语文上。我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8x3这个问题上,你写成3x8到底是算对还是算错,给不给分,那要看你是几年级。如果有一些同学接受能力比较强,已经提前跨入到了更高层次,那么老师也不是不可以酌情给分的。

随着孩子知识的增加,他们会发现,乘法也分为很多种。他们对乘法的理解会更加抽象,他们会明白,很多复杂的操作,其实就是数学上的乘法。有些乘法还真就不能随便交换顺序,不符合交换律,比如矩阵相乘。

最开始,乘法不过是连加一大串相同数字的简化写法,后来发现,这个乘法可以做另外的扩展化理解。“x3”这个写法的含义,其实就是翻倍的意思,翻了3倍。我们换个说法,翻了3倍,就是放大操作,放大3倍。

所以,对于普通数字,乘法的含义就是放大操作。

所谓的交换律,其实就是调换操作的执行顺序,结果保持不变。大家不妨想一想,有哪些操作,执行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果顺序颠倒了,结果就变了的操作,大家可以留言一起讨论~

不了解世界,何以塑造世界观?

博雅《给孩子的新闻周刊》2025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黄玉峰校长:在AI时代,更要好...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当下,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了? 教书58年的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复...
华南理工大学大一新生陆某“生日... 华南理工大学大一新生陆某“生日变忌日”,肇事者大学教师金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一、事件背景与责任认定基...
县领导家的“特殊”亲戚 我们县以前的张县长,官至正处级,在本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儿子小涛也跟着沾光,早早就在下面乡镇当上...
开局就是王炸!我当着亲妈的面跳... #热问计划#“这次班级考了多少名?” 一回到家,灯全都亮着,爸爸妈妈并排坐在沙发上盯着我问。 “班级...
高三成绩拖后腿?单招上岸秘籍,... 致正在焦虑的高三生与家长: 如果孩子成绩在本科线边缘徘徊,感觉高考压力巨大,那么这条名为 “单招” ...
327:1!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9月刚开学,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
大学生毕业季真的有考霸吗? 最近在宿舍楼下总能看见抱着书狂背的人,朋友圈里更是一半晒毕业照一半晒刷题记录,有人说这届毕业季“考霸...
留学海归老爸解读《鱼不存在》:... 爱人在读书群里被推荐读一本叫《鱼不存在》的传记,我借来这本标题很奇怪的书翻了翻,被深深吸引,特别是结...
拓宽参与广度 铸就课堂深度 拓宽参与广度,铸就课堂深度。在课堂教学的展示与交流过程中,若教师目光仅聚焦于少数积极分子,课堂便会沦...
考研上211,和高考上211啥... 很多人对211都怀着深刻的向往和执念,不少父母也觉得如果孩子能够参加高考,然后考上一所211院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