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的一场活动冲上热搜。视频中,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蒙住双眼,在搀扶下踩着父母的背脊缓缓走过。背景音乐渲染着悲情,一声声“走吧!走吧!”仿佛在催促一场“牺牲”的完成。而真相更令人心惊——许多学生直到摘下眼罩,才发现自己踩过的是至亲的脊梁。有人当场崩溃大哭,有人沉默着咽下震惊。这一幕,究竟是教育的升华,还是情感的绑架?
“愧疚式教育”从来不是新鲜话题。从“爸妈为你吃了多少苦”的日常灌输,到当众下跪、自我牺牲的“行为艺术”,这种教育逻辑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用愧疚感鞭策孩子成长。
但这一次,学校将隐形的压力演成了赤裸的剧场。当孩子蒙眼踩过父母的身体,他们被迫在不知情中成为“施压者”,而家长则主动扮演“受害者”。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与其说是传递感恩,不如说是一场情感绑架——“我们为你牺牲至此,你怎能不努力?”
有学生坦言:“下来才知道是父母,眼泪根本止不住。”这眼泪里,有多少是心疼,多少是恐慌?当感恩变成一场猝不及防的心理冲击,孩子内心涌起的或许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负罪感。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过度制造的愧疚感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与自我价值。他们可能因无法“回报”父母的牺牲而陷入焦虑,甚至用自我贬低来应对压力。真正的感恩,本该源于理解与共情,而非惊吓与愧疚。
为什么学校热衷此类“表演式教育”?或许是因为“见效快”——哭声与眼泪成了活动“成功”的证明。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而非驯化身体。倘若感恩需要靠蒙眼踩踏至亲来习得,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已背离了人性。
值得庆幸的是,中牟县教育局已介入调查。这不仅是给涉事学校的警示,更是对教育异化的反思:我们究竟要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还是心智健全的“人”?
健康的亲子关系,从来不需要一方跪着、一方踩着来证明。父母之爱本应如山,托举孩子眺望远方,而非化作荆棘,缠绕他们的脚步。
与其用“愧疚”绑架孩子,不如用尊重与陪伴赢得他们的心:
事件中那个摘下眼罩后痛哭的女孩,她的眼泪不该被误解为“教育的成功”。那是一个年轻灵魂对情感绑架的本能抗拒,也是对平等之爱的无声呼唤。
愿所有父母与教育者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站在阳光下,而非跪在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