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的国际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1、构建多维课程:增设 “英语演讲”“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会议英语” 等拓展课或公共选修课,将英语学习与文化、学术、工作等应用场景相结合。2、融合专业知识:基于学生职业发展设计文化情境,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创设技术规格洽谈、合同签订等场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3、引入国际标准:参照 CEFR(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等国际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一、从 “分数焦虑” 到 “能力刚需”,国际化教学为何成为必答题?
在某涉外企业的招聘现场,人力资源总监李女士的困惑颇具代表性:“简历上托福 100 + 的毕业生不少,但面对外籍客户的即兴提问却支支吾吾,更谈不上用英语做专业方案汇报。” 这一幕戳中了我国英语教学的痛点 —— 多年来,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大批 “高分低能” 的学习者,与全球化时代对 “语言应用 + 跨文化素养 + 专业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高校涉外专业招生人数同比增长 18%,但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毕业生占比不足 30%。当中国企业加速 “走出去”、国际组织任职需求逐年攀升,英语教学的核心命题已从 “会不会” 转向 “用不用得好”。在此背景下,以 “全球胜任力” 为核心的国际化教学不再是少数名校的 “加分项”,而是所有院校必须直面的 “必修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化工职院等院校的探索实践,正为这场教学变革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二、课程重构:从 “单一语言课” 到 “多维能力场” 的体系升级
课程是国际化教学的核心载体,其重构的关键在于打破 “语言学习与专业分离、本土教育与国际脱节” 的壁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通过 “四维融合” 模式,将语言学习嵌入专业场景、文化语境与实践过程,让课堂成为能力生长的土壤。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分层分类” 是核心策略。基础阶段以 “语言能力打底”,参照 CEFR(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设定分级目标,从 A1 到 C2 级别的课程均配套对应的技能训练模块 —— 初级阶段通过 “日常对话模拟 + 英文影视赏析” 夯实听说基础,中高级阶段则引入 “学术摘要写作 + 国际会议发言” 等进阶内容。专业阶段推行 “英语 + 专业” 的深度融合,如国际贸易专业开设 “跨境电商英语”,将信用证审核、国际物流沟通等真实业务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法学(国际组织创新班)在英语课程基础上增设法语模块,瞄准国际组织双语工作需求。通识阶段则聚焦跨文化素养,“中西文化比较”“全球治理导论” 等全英课程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引入国际优质资源是课程升级的重要抓手。广外启动的 “PRIME 计划” 通过 “请进来 + 在线联” 两种路径整合全球智慧:2024 年暑期的 SPARK 研学项目中,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教授带来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 全英课程,带领学生用代码解决新闻报道中的实际问题;而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则联动麻省理工、哈佛等顶尖高校,通过在线直播授课覆盖工科、商科等四大领域,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触学科前沿。这种 “本土课程国际化、国际资源本土化” 的思路,既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全球视野。
技术赋能让课程形态更趋灵活。广外将 40 门外语类慕课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其中 8 门入选国际平台,印尼高校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分,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跨境流动。在本土课堂,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教师利用在线平台推送预习资料,课堂时间则聚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湖南化工职院的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同样成效显著,学生通过扫描教材获取虚拟实训场景,在仿真环境中练习专业英语应用,这种 “技术 + 场景” 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语言知识变得可感可用。
三、师资建设:从 “语言传授者” 到 “国际引路人” 的角色转型
“教师的全球视野决定了学生的国际高度”,这是高校国际化教学的共识。打造一支兼具语言能力、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需要 “引进、培育、保障” 三管齐下。
在人才引进方面,打破身份壁垒的 “柔性引才” 模式成效显著。广外不仅全职引进具有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还通过特聘、短聘等方式邀请海外名师短期授课,形成 “全职 + 兼职”“本土 + 外籍” 的多元化师资结构。对于多数院校而言,更现实的路径是 “本土教师国际化”—— 湖南化工职院选派教师参加雅思培训、国际教学研修项目,要求教师回国后带回原版教材与课改方案;某高校明确规定,教师海外研修期间需完成 “三项任务”:观摩 10 节国际课程、联合编写 1 本双语教材、开展 1 次跨校教学交流,确保研修成果落地。
师资培育的核心是提升 “全球胜任力教学能力”。美国的 GCC(全球胜任力证书)项目经验表明,教师培训需要超越语言层面,覆盖课程设计、跨文化教学等全维度。广外开设的 “EMI(全英教学)教学能力发展项目” 正是如此,课程不仅训练教师的专业英语表达,更聚焦 “如何用英语讲解专业难点”“如何设计跨文化互动环节” 等实际问题。该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杜慧贞在培训后,将 “中西新闻伦理对比” 融入全英课堂,通过案例辩论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思辨能力。此外,高校还通过组织国际学术论坛、支持教师参与跨国科研合作等方式,让教师在学术交流中拓宽全球视野。
制度保障是师资建设的长效动力。多所院校将 “国际化教学成效” 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广外制定的《在线课程国际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对入选国际平台的课程负责人给予专项奖励;某高校设立 “国际化教学创新基金”,鼓励教师探索跨学科、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这种 “激励 + 保障” 的机制,让教师从 “要我国际化” 转变为 “我要国际化”。
四、实践延伸:从 “课堂学习” 到 “真实应用” 的能力转化
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真实场景的历练,国际化教学必须打通 “课堂与社会” 的通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校内实践重在营造 “沉浸式” 国际氛围。英语角不再是简单的对话练习,而是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 广外每周举办的 “全球议题沙龙”,曾以 “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等话题吸引中外学生参与,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提升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各类竞赛则成为检验能力的试金石:演讲比赛要求结合专业领域阐述观点,商务谈判大赛模拟跨国企业合作场景,翻译竞赛聚焦科技、文化等实用文本。湖南化工职院每学期举办两次英语演讲比赛,通过 “主题演讲 + 即兴问答” 的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言逻辑与应变能力。
“在地国际化” 项目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跨文化体验。广外的国际文化节已成为校园品牌活动,各国留学生摆摊展示本土文化,中国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医、书法等传统文化,这种 “双向交流” 远比单向的文化输入更有价值。该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展的 “云课堂” 项目更具创新性,两校学生共同完成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通过视频会议讨论、联合撰写报告,在协作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海外实践则为学生提供了更直接的国际历练。高校通过与海外院校建立合作,推出短期研修、暑期夏令营、实习交换等项目。某高校组织学生参与东南亚海外志愿者项目,学生用英语开展社区服务、文化交流,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全球责任意识。数据显示,参与过海外实践的学生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平均分高出 0.5 分,在涉外企业招聘中录用率提升 40%,充分证明了实践对能力提升的助推作用。
五、评价改革:从 “分数衡量” 到 “成长导向” 的体系重构
传统英语教学评价中 “一考定终身” 的模式,早已无法适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多元、动态、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
评价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新的评价体系必须超越 “甄别选拔”,回归 “促进发展” 的本质。某高校建立的 “英语能力成长档案” 颇具代表性:档案中不仅收录期末成绩,还包含课堂录音、作业修改稿、项目报告、竞赛证书等材料,直观呈现学生从 “基础沟通” 到 “专业应用” 的能力轨迹。教师通过分析档案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实现 “评价 — 反馈 — 改进” 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性评价理念,让学生从 “害怕考试” 转变为 “主动成长”。
评价维度的拓展是核心。在内容上,评价不再局限于语法、词汇等知识层面,而是覆盖 “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专业应用、思辨能力” 四大维度。商务英语课程中,学生的 “国际谈判模拟” 表现从 “语言流利度、逻辑清晰度、文化适配性” 三个子维度进行评分;学术英语课程则通过 “文献综述写作、国际会议汇报” 考核专业应用能力。在主体上,形成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行业反馈” 的多元格局 —— 涉外企业 HR 参与毕业答辩,从职业需求角度评价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伴互评则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判能力,让评价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评价方式的创新让过程可感可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协同成为主流,基础英语课程中过程性评价占比达 60%,涵盖课堂互动、每周口语打卡、单元项目汇报等;专业英语课程则适当提高终结性评价权重,聚焦学期论文、实践成果等综合表现。数字化工具让评价更高效:AI 口语评测系统实时反馈发音问题,写作智能批改平台分析语法错误,智慧教学平台自动采集学习数据,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
六、以国际化教学铸就全球胜任力
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重构到湖南化工职院的实践创新,从师资建设的突破到评价体系的改革,我国英语国际化教学正走出一条 “本土根基 + 国际视野” 的特色之路。这场变革的核心,是让英语从 “应试工具” 回归 “交流载体”,让教学从 “知识传授” 转向 “能力建构”。
当越来越多的课堂采用全英授课,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全球视野,我们培养的人才必将更能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每个院校都需要结合自身特色探索路径,但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支撑” 的核心原则不会改变。
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英语国际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以英语为桥,在国际舞台上自信表达中国观点、参与全球对话。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