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温度,源于每一位教师专业的智慧与用心的回应。在西湖区“托育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中,最动人的风景是那群用智慧与爱滋养陪伴孩子的教师们。她们善于观察、精于回应、勇于创新,将科学的保教理念转化为每日温暖的实际行动。今天,继续来了解西湖区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
本期让我们一起看看
西湖的教师团队如何用专业的举措
温暖孩子的成长时光
情绪接驳
专业化解入园与午睡焦虑
面对托班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不安与情绪波动,西湖区幼儿园的教师们以“情绪接驳”为核心,通过具象化、互动化的设计,帮孩子搭建安全感桥梁,平稳度过适应期。
兰里幼儿园将情绪疏导藏进“情绪画布”的设计里。这件形似围裙的画布,是教师与孩子的“情绪互动载体”:插卡区摆放着孩子的照片,能快速转移分离时的焦虑注意力;粘贴区准备了软绒布、响纸、摇铃等不同材质的物品,满足孩子触觉与听觉探索的天性,用感官体验分散不安;口袋区更珍藏着孩子前一天带来的“小宝贝”,让教师的单向安抚变成与孩子的双向情感联结。每天晨间入园,老师带着“情绪画布”与孩子亲昵互动,在温柔的玩耍中帮孩子卸下防备,勇敢迈出成长第一步。
花语城幼儿园则将情绪接驳聚焦在午睡这一关键场景,以“回应式照护” 理念应对幼儿个体情绪差异。教师根据幼儿不同依恋类型量身定制疏导方案:为回避型幼儿打造“甜梦舱”私密空间,用熟悉的安抚物帮其建立环境安全感;为抗拒型幼儿设置“释放角”,通过家长录音、动态陪伴等方式疏导抵触情绪;为矛盾型幼儿采用“渐进抚触”“圆垫过渡”的方式,循序渐进建立信任。同时,教师通过睡眠观测卡、家园互通单记录孩子的情绪转变,这些都是教师用专业情绪接驳策略化解幼儿焦虑的生动见证。
需求呼应
精准守护幼儿饮食成长
托班幼儿的成长需求藏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与动作里。西湖区幼儿园的教师们以“需求呼应”为策略,敏锐捕捉孩子的个体诉求,用定制化的照护与互动,守护幼儿成长的本真与快乐。
和家园幼儿园的教师们从托班“和宝”对新环境的不安中,捕捉到孩子对 “熟悉感”与“被关注”的需求,发起了“和宝,吃饭啦”的温暖行动。教师引导孩子们表达饮食心愿,还专门请教医生阿姨,结合幼儿营养需求挑选食材,将“个性化喜好”与“科学营养”结合,和园内的大班孩子一起把心意揉进每一粒米中。
当印着笑脸、动物模样的“专属定制”饭团送到孩子手中时,不仅满足了味蕾需求,更让孩子在“我的心愿被看见”的温暖中,逐渐放下对新环境的戒备。教师用这种“读懂需求、精准回应”的方式,让托班时光充满被重视的安全感,也让成长的每一个小愿望都能被温柔接住。
家园深耕
专业沟通筑牢信任根基
托育的温暖离不开家园的同频共振。西湖区幼儿园以“家园深耕”为策略,通过细致、多元的沟通方式,让家长深度参与孩子的托育过程,搭建起信任与协作的共育根基。
翠苑第一幼儿园的托班教师,用“专属小信封”深耕家园沟通细节。每天放学前,教师会从情绪、进食、睡眠、大便、活动五个维度,用“勾选+文字”的形式记录孩子的一日点滴:“今天自己吃完半碗饭,小勺子握得超稳!”“抱着小熊午睡一小时十分钟,醒来还笑啦!”“下午搭积木搭出小房子,开心得拍手”—— 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被细心装进每个孩子的专属信封。家长接孩子时,翻开信封就能直观了解孩子的在园状态,还能结合记录与教师一对一深入交流。“见字如面”的方式不仅缓解了家长的担忧,更让家园在精准互动中,为孩子的成长注入共同的关爱。
文一街幼儿园则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以“家庭群”为载体深耕家园联结。9月入园初期,教师为每个托班孩子建立专属家庭群,打破传统“一对一”联络模式,实现与整个家庭的互动。老师会及时在群里分享孩子游戏、吃饭、午睡的照片与短视频,让爸爸妈妈、祖辈等“重要他人”都能同步看见孩子的在园生活,尤其缓解了工作在外家长因“看不见”而产生的焦虑。群里,家长们为孩子的进步点赞,向教师的专业付出致谢,“彼此看见、温暖互动”的氛围让家园距离悄然拉近,也为孩子的入园适应筑牢了坚实的共育后盾。
西湖的托育服务,因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与付出而充满温暖。她们是专业的教育者,更是孩子们可以依赖的“亲人”。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智慧回应、温情举措,真正诠释了“幼有善育”的深刻内涵——爱,是懂得,更是行动。
西湖区将持续赋能教师成长,守护教育中最温暖的人文之光,让“每一刻温暖陪伴”成为孩子生命初期最美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