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成年人想往上走,就像拿着一张过期的地铁卡,还非要进高峰期的地铁闸机。 拼命刷卡,机器一脸冷漠:请联系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是谁?可能是命吧。
于是大家想明白了——与其继续卷自己,不如卷孩子。
自己已经“发不了财”,那就押宝在下一代身上。人到中年,体脂率上升,理想率下降,唯一上升的,是教育焦虑。
说白了,鸡娃不是教育,是中年人的精神续命。
我们没法重来,就希望娃替我们赢一把。 打的旗号叫“为你好”,实际是“为我圆梦”。
你看,那些喊“我这辈子没读好书”的家长,眼神格外坚定。
仿佛当年不是考不上高中,是国家欠他们一个重点名额。 他们坚信孩子不行就是懒,绝不会承认可能是“学不会”。
毕竟承认这点,就得面对一个事实——智商也会遗传。
所以家长一边喊“孩子要自觉”,一边比谁的鸡汤更热。 有的报班比KPI还多,语数外齐飞,编程、乐高跟着上天。 孩子背着书包像装甲战士,眼神写着“我只是想睡觉”。
家长问:“你累什么?我都没喊累。”
废话,你不用考试。
最搞笑的是——越不会学习的家长,越爱指导孩子学习。
你让一个没学会游泳的人教蛙泳,孩子顶多学会憋气。 他们不懂思维能力,不懂学习规律,只懂喊口号。 喊一句“努力就有收获”,好像努力能改变基因。
后来孩子崩溃,家长心疼两秒,又报了个新班。
鸡娃这事,有三种人不太卷。
第一种是学霸家长。 人家知道,学习是脑子干的,不是时间堆的。 他们教孩子动脑子,不教孩子熬夜。 孩子多半聪明,因为基因这玩意,比鸡汤靠谱。
第二种是躺平父母。
没钱没资源,也没幻想。 他们早看透了,娃能上个普高就谢天谢地。 反而孩子心理最健康。
不被盯着写卷子,反倒能写出点人生。
第三种是有钱人。
他们不需要鸡娃,鸡的都是别人家的。 自家孩子学历是装饰,未来靠资源。 他们的人生,连“内卷”两个字都打不出来。
到最后,最辛苦的是谁?
是那群中产鸡娃党。 既没天赋,又没关系,还死要面子。 像在玩一个无解的方程:焦虑+补课=成功?
结果补掉了童年,焦虑留到了中年。
有时候我在想,鸡娃不是教育问题,是情感投射。 我们在孩子身上寻找“更好的自己”。 可人家根本没申请做我们人生的续集。
孩子只想当自己,而不是“父母未完成的理想形态”。
说白了,父母的努力未必是错的,但常常太着急。
成长这事啊,不是加速器,是发酵罐。 想快,只会酸掉。
所以我劝你别太鸡。 教育像炖汤,不是炒辣椒。
火太猛了,味儿容易糊。
因为,孩子最怕的不是不成功,而是被迫活在你的“弥补里”。 家长最该做的,不是逼他赢,而是教他输得不慌。
毕竟人生的难题,不是“如何考高分”, 是“如何不被焦虑支配”。
所以,别再说“我都是为你好”。
换个说法吧—— “我只是希望你别像我一样那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