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海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9月,海淀区教科院组建5人教育交流团,远赴芬兰萨翁林纳市开展为期5天的交流活动。本次交流紧扣“基础教育中美育、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通过走进芬兰校园、对话教育同仁、参与工作坊研修,挖掘芬兰教育特色经验,为海淀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国际视野。
01
以合作之桥,探教育之道
此次出访聚焦三大核心目标:
🔸深入学习芬兰在美育、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政策设计、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形成可落地的本土实践案例;
🔹在国际平台展示海淀美育、科学教育成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互鉴;
🔸精准对接解实践难题:针对海淀美育浸润行动、科学教育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需求,精准学习芬兰特色做法。
交流团成员涵盖美育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及音乐教学领域,从多元视角捕捉芬兰教育精髓。
02
校园探访:沉浸式感受芬兰教育的“融合之美”
5天时间里,交流团先后走进4所芬兰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从综合学校到艺术特色学校,全方位观察芬兰教育实践。
汉根波赫彦小学:把课堂搬进生活与自然
作为塔尔维萨洛的小学部,这所仅有210名学生的学校,用“小而精”的课程设计诠释“生活即教育”。
🔸学科融合看得见:语言课上,学生拼对“攀爬”“跳绳”等单词后,可直接到室外实践运动,将语言学习与体能锻炼结合;四年级学生绘制城市地图时,同步学习地理标识、数学计算与交通环保知识,一张地图串联多学科;
🔹自然教育融日常:低年级学生在森林中采摘浆果、收集石头创作艺术作品,高年级学生测量树木年龄、搭建简易庇护所,把自然变成“露天课堂”;
🔸以评促学重成长:学校举办社区艺术节时,不设奖项、不划等级,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展示,让创作动力源于热爱而非竞争。
塔尔维萨洛综合学校:艺术教育的“慢养”智慧
这所被评为“2022—2023年度芬兰最佳综合学校”的中学,以音乐教育为特色,让艺术浸润成长。
🔸长周期创作育审美:学生围绕“水”“森林”“城堡”等主题,用数月甚至一学年完成跨学科项目。如“城堡”主题项目,需结合科学(地理位置)、数学(尺寸计算)、文学(诗歌创作)与视觉艺术(装置设计),最终以展览或戏剧呈现;
🔹硬件支持“全链条”:音乐教室旁紧邻专业录音棚,学生从创作、排练到录制可无缝衔接,教室配备架子鼓、电吉他、芬兰传统康特勒琴等,堪比“小型乐队工作室”。
萨翁林纳高中艺术学校:让艺术成为成长“主赛道”
作为北欧第一所艺术特色高中,这里三分之一的课程聚焦视觉艺术与音乐,为学生搭建专业成长通道。
🔸跨学科融合深:学生用电脑设计动态艺术作品、通过VR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将艺术与科技深度结合;
🔹衔接高校育人才:与大学合作开设先修课程,学生成绩达标可获大学认可,为艺术特长学生铺设“高中-大学”贯通路径。
萨翁林纳高级中学:多元课程筑全面发展基石
这所拥有130余年历史的高中,以“定制化课程+国际化视野”为特色,450名学生来自15个国家。
🔸特色领域强:在通识教育基础上,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与体育运动,电脑教室配备充足设备,支持学生数字化学习;
🔹学科融合重实效:教师联合设计跨学科课程,如科学课结合环保主题,引导学生用AI技术分析当地生态数据,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03
经验转化:芬兰教育的三大启示
此次交流中,芬兰教育的“融合”“均衡”“全人”理念,为海淀教育提供多重启示。
01
课程融合:打破边界,让学习更真实
芬兰课程以“主题式”“项目式”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如“鸟窝制作”主题活动,全市学生参与设计,成品安置在森林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传递环保理念。这种模式启示海淀:可围绕“校园生态”“传统文化”等主题,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整合知识、提升能力。
02
科技育人:不拼硬件,重“用”与“控”平衡
芬兰学校不追求尖端设备堆砌,而注重技术“为教育服务”。其电子设备管控有方法,学生平板仅安装教学APP,家校协同管理使用;同时注重实践,通过丰富的自然课程、手工课程,减少学生对电子设备的单向依赖。这提示海淀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时,需兼顾“技术管控”与“实践内容建设”,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
03
美育实践:从“教技能”到“育全人”
芬兰音乐教育的“玩中学”模式令人印象深刻:课堂采用“分组轮动制”,学生轮流担任“歌者”“伴奏者”,每人都能深度参与;课程融入流行音乐、数字创作,贴近学生生活。这启示海淀:可在音乐教室增设尤克里里、卡宏鼓等易上手乐器,推广“分组实践”教学,让美育成为培养幸福感、协作力的载体。
04
行动转化:为海淀教育注入“国际智慧”
基于交流收获,交流团已梳理出四大落地方向:
🔸重构课程体系:借鉴芬兰“现象式教学”,围绕真实问题设计STEAM及艺术融合项目,如“校园环保”主题项目,整合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
🔹强化教师协作: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给予教师更多课程设计自主权,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者”;
🔸革新评价理念:减少单一分数评价,增加项目实践、创意表达等过程性评价,保护学生创新热情;
🔹优化育人空间:打造开放、互动的校园环境,如设置“艺术创意角”“自然探索区”,让空间成为“第三教师”。
此次芬兰交流,是海淀教育“开放办学、对标国际”的缩影。未来,海淀区将持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把“引进来”的经验转化为“走出去”的成果,推动基础教育迈向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发展新阶段!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海淀区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