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江
高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使命,承担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责任。新时代新征程,需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引领,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育人功能,谱写体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融入思政元素,厚植体育课程育人价值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认同、铸就精神之魂。高校应将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深度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开展体育名家讲座、体育文化主题展览等多类活动,阐释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肩负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同时,依托校运会、体育节及各类联赛等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在对抗与合作中直面困难、磨砺意志,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构建学生体魄与精神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体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利用数智技术,激发体育课堂创新活力
在体育强国战略推动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新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其一,可借助智能穿戴设备、运动APP等工具,实时采集学生心率、速度、运动负荷等数据,生成个人运动画像,助力教师科学评估学生状态、定制个性化运动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其二,利用VR/A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如模拟高山滑雪、高尔夫等受场地限制的项目,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大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其三,通过构建线上教学平台,推送优质慕课资源,形成“线下实践+线上指导”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让体育课堂焕发现代化创新活力。
健全多元评价,凸显体育教育发展导向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引领教学改革的“指挥棒”,要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多元主体参与、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其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将体育参与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体质健康改善幅度、团队合作精神、体育品德表现等纳入考核范围,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其二,评价过程动态化。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还要重视其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及团队合作表现。其三,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建设体育强国,是以全民健康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支撑,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系统性工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价值塑造为魂、数智技术为翼、多元评价为尺,构建体魄与人格并重的育人新生态,助力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