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刚过,下半年的考公时间就到来了,多地在近期放宽了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比如,四川一些地区将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上海执法类公务员报考年龄调整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山东、新疆、贵州等地事业单位部分岗位招聘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这些地区松绑公务员、事业单位及遴选考试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旨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回应社会关切,对于考公考编和大就业环境来说都具有打破“35岁门槛”的风向标意义。
打破“35岁门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公务员的“35岁之限”是一定时期基于培养潜力、队伍结构、用人成本和管理效率等多重因素形成的制度安排。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有权威报告显示,从1985年到2022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25岁增加到39.72岁。可见35岁正值“当打之年”,许多35岁以上的人拥有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能和稳定的心态,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正可以补上某些岗位对经验型人才的人力资源缺口,一刀切地将他们拒之门外,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人们职业生涯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很多人可能在中年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35岁门槛”会剥夺中年群体平等就业和职业转型的机会。去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可见,松绑年龄限制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与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盘活人力资源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打破“35岁门槛”在全社会都有积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部分群体打开了进入体制的一扇门,更是在用人主体层面进行的一次“理念升级”,将引导企业招聘理念的转变,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宣告一个人的职业黄金期不应被年龄简单定义,经验、技能、稳定性和敬业精神同样宝贵。
打破“35岁门槛”、放宽招聘年龄也是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相衔接,与时俱进适应国家发展变化。公务员年龄政策将走向逐步放宽、分类对待、从一刀切向精细化转变,显示出中国社会的包容力和活力,进一步激活优质人力资源。
稿件来源丨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