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晚自习,最近又成了家长们争论的一个热点。
有家长公开反对,认为:晚自习8点结束,回到家整理完作业,洗漱过后就接近11点,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沟通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建议取消晚自习。还有家长表示:“晚自习老师拿来考试、上新课,娃娃的压力太大了”……
但支持晚自习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支持者们普遍认为:中学课程难度较大,孩子在校上晚自习就把作业做完,还有老师帮忙监督和辅导,家长更省心;孩子在家学习效率不高,在校集中晚自习,有利于高效学习,“只要睡眠时间足够就可以了。”
甚至最近还有家长在问政平台提出询问,能不能延长晚自习的时间。
有人要取消,有人想延长。对此,官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明确。
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教育局就曾明确回复过:根据国家“双减”政策,“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晚自习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在晚自习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不得收取费用。
图源:问政平台
既然政策如此明确,家长们的争议又是从何而起,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什么呢?
晚自习最初兴起于国内部分重点中学,是一种应对高考竞争压力的教学创新尝试。简单来说,就是“晚上也上课”。
后来,晚自习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中学标准化教学环节。近年来,晚自习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比如开始注重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对于晚自习开设的目的,多地现有政策中都有相关表述:“为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提供便利”“为部分确有需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场地和条件”等。也就是说,晚自习是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
下一篇:我们旁听了北大第一堂《原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