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电脑前删完今天第三封 “不适合” 的拒信时,朋友盯着屏幕角落 “澳国立计算机科学硕士” 的学历证书扫描件,突然觉得留学那两年熬夜赶 due 时,反复在笔记本上写的 “字节、腾讯” 四个字,有点像褪色的笑话。
朋友不是没努力过。回国三个月,智联招聘和 BOSS 直聘的账号每天都是 “已读” 状态,投出去的简历数着数着就过了 3000 份。最开始还会认真改 cover letter,针对不同岗位调简历关键词,后来实在累了,对着 “计算机相关” 的岗位就点 “一键投递”—— 可哪怕这样,真正能聊上两句的 HR 也没几个。大多时候是对方发来一句 “看到你的学历了,简单聊聊?”,等朋友说完本科是双非,对面要么秒回 “抱歉,我们更倾向于 985/211 背景”,要么就直接已读不回,连句客套话都省了。
面试机会更是奢侈到能攥着手指头数。迄今为止,正经的技术面只来了四次,每次朋友都提前半宿准备项目演示,把做过的算法优化、数据库设计捋得明明白白,可面试官的问题总能精准戳中朋友的慌处。有次面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面试官扫了眼朋友的简历就皱眉头:“澳国立 QS 排名也就那样吧?你这个校园项目,看着没什么实际业务价值啊。” 还有一次更直接,“你之前在澳洲的实习是做教育类的技术支持,我们要的是能直接上手做电商后端的,这不太搭边。”
站在会议室里,手里的 U 盘还发烫,却突然说不出话来。明明留学时专业课都是 Distinction,明明为了练编程每天泡在实验室到凌晨,怎么回国找工作,就成了 “到处不搭边” 的人?
最近刷留学生群,朋友又被新的焦虑裹住了 —— 大家都在传英国工签薪资门槛要涨到近 4 万镑,连帝国理工、UCL 的学生都在群里哀嚎 “留英路彻底堵死,2025 年毕业即失业”。我盯着那些带感叹号的消息,心里也咯噔一下:回国路走得这么难,难道连留英这条路也要没了?
可等我找朋友要到政策原文,逐字逐句读下来才发现,我们好像都被标题党骗了。这次的工签改革,哪里是堵路,明明是给真正想做事的人清路。
先别盯着那个吓人的 £41,700,政策里写得清清楚楚:应届毕业生(New Entrant)能享 30% 的薪资折扣,算下来也就 £33,400 左右。说真的,要是帝国理工的硕士,在伦敦的科技圈、金融圈找工作,连这个起薪都拿不到,该琢磨的不是政策严不严,是自己这两年到底学扎实了没。我认识几个在伦敦做软件开发的学长,他们说很多大公司的毕业生管培项目,起薪早就超过 4 万镑了,£33,400 根本不是什么高门槛,就是给应届生留的 “缓冲带”。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把好多低技能的竞争者给筛出去了。以前最让人无奈的是,有些根本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岗位,比如餐厅经理、市场助理,也能用来申请工签,硬生生挤占了技术岗的名额。我有个做数据科学的朋友,去年面试一家初创公司时,明明专业对口、项目匹配,最后名额却给了一个做市场的候选人 —— 不是因为对方能力强,是那家公司觉得 “市场岗申请工签更方便”。
可现在不一样了。新政直接砍掉了非大学学历要求的岗位申请资格,英国政府明摆着说 “我们要的是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是低技能劳动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像我们这样读技术、读专业的留学生,文凭终于成了 “硬通货”。我朋友的学弟今年申请同一家公司,面试时遇到的全是帝国理工、爱丁堡的相关专业学生,没有乱七八糟的跨岗竞争者,最后顺利拿到了 offer。
其实仔细想想,不管是回国求职还是留英工作,真正难的从来不是 “大环境”,是我们有没有把手里的牌打好。我之前海投时总抱怨 “双非 + 海硕没人要”,后来才发现,我投的很多岗位根本没做过行业调研,项目经历也没提炼出和岗位匹配的亮点;那些喊着 “帝国理工也找不到工作” 的人,可能连应届生薪资折扣的政策都没查过,就跟着标题党一起焦虑。
2025 年的留学生,从来不是 “毕业即失业”。回国求职难,难在要把留学时的知识转化成企业需要的实力;留英路没堵死,堵死的是想浑水摸鱼的人。与其对着拒信叹气,对着群里的焦虑消息恐慌,不如沉下心来看看岗位需求,补补欠缺的技能 —— 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 QS 排名撑起来的,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