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江苏不少小学课堂悄悄变了样。常州市焦溪小学的孩子会把写有名字的“情绪磁贴”吸在展板上:太阳是开心,小雨是难过,闪电是生气。老师盯着磁贴,课间更多找“小雨”“闪电”区的孩子聊天。这类“一对一”精耕细作的教育方式,放以往学生数额较大的班级里难以想象。而转变的出现,正源于小班化改革在发力。
本学期起,南京、常州等地纷纷推动小班化改革,以此作为学龄人口波动下教育提质的核心路径,目的不只是让班额变小,更让“看见每个学生”从口号变为现实。
改革有从零起步也有历史延续
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
9月起,常州市天宁区4所小学开始试点小班化,每班严控35人内。解放路小学撤了讲台,课桌能灵活拼,墙面成了“识字工坊”“心情互动区”,连走廊都有“一平方米博物馆”;晋陵小学搞“导师伴学制”,5名老师各带两组,每周给家长写《入学日记》,孩子在校完成任务,书包能留校,家长不用再愁辅导作业……
“对有些学校来说,小班化是当前应对生源挑战做出的调整,就我们而言,20年前便经历过一轮从理念到课堂的变革。”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宁2006年刚到学校时,一年级只有60多个孩子。吴宁将那时比作“南京小班化1.0时代”——彼时,老城区学校本就密集,加上拆迁改造、择校热等因素,学区内生源持续外流,部分学校只能将目光瞄向小班化教学,而这些学校通常都是“草小”。在那个阶段,南京还专门成立小班化教育研究所,市里组织多维度培训,鼓励和推动有关学校开展小班化实验改革。
今年4月,新的起点来了——南京重点推出“新型优质小班制小学教学实验项目”,推动小班化改革从以往仅面向小班额学校,升级为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此举可以看作全市小班化2.0的开端。”吴宁认为,此前若干年,焦点更多停留在“班额小”的层面,到2.0时代,则要开始向“视角小”转变。
所谓“视角小”,最直观的体现就在各类“适性课程”开发上。光华东街小学每天下午社团课,学生选择面不仅大幅增加,选项包括木工、3D打印、创作定格动画等,校领导更直接参与授课,面对面了解学生诉求……正是近些年不断积累的小班化探索经验,令一些“草小”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逐渐成为家门口的新优质校。
“班额变小”背后存在现实挑战
不论是从今年秋季开始试行小班化的学校,还是此前就已开展小班化探索的学校,不少受访对象都坦言:“班额变小,并不是简单减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深入开展小班化改革,的确存在一些挑战——
有的学校虽然班额减少,教室里学生人数下降了,但教与学的方式并未改变,小班仍按照大班模式在教,教师还是和过去一样,只顾满堂灌输知识,与学生互动的次数未见增加。有些课整堂下来,不到30人的班级里,超过半数孩子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讲、埋头记笔记。
此外,在教师任务考核与工资核定上,也有大班额学校教师表示出疑惑:“我们每天要改40多本作业,而小班校老师有些只要改不到30本,工作量相差不小,收入却一样。”对此,小班额学校的教师也有苦衷:“生源率先受影响、步入小班化的学校,多数是‘草小’。客观上,‘草小’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多,当面批改作业和补课时间成本往往难以统计。我们付出的心血不比大班校老师少,还要承担为市里和区里探索小班化改革的教科研项目,在前面蹚路,工作量实际一点没少。”
更现实的压力在于经费。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由于是小班校,生均公用经费相对较少,无法覆盖水、电、安保等必要的日常开销,需要通过申请教研项目,获取教研经费来填学校运转中短缺的窟窿。不止于此,还有小班校为节省电费,下午放学后的“三点半课堂”把三个班学生,凑到一间教室开展课后服务。
这些,都是深入推进小班化改革的“拦路虎”。
深化小班化改革需各方合力
为破解当前存在的疑难,南京明确开出小班化教学“七项约定”:为每个核心学习任务准备差异化内容,为每节课布置分层作业,为每名学生创设多维思考的机会、提供表达的平台、进行个性化评价……不仅每条都盯着“让学习真实发生”,也是借助约定,体现出小班额学校教师任务不轻,打消部分大班校教师的疑虑。
学校是改革探路的主体,学龄人口波动下,积极应变至关重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创设“星级导师制”,邀请大学院校师生、科技场馆工作人员、校外实践基地工作者等群体建立导师库,将导师星级与资源分配和培训机会挂钩,为新型小班制师资支持体系提供制度蓝本。常州市焦溪小学面向今年入学的孩子推出“2+1”发言机制,每节课每人至少2次公开说、1次单独聊。试点小班化教学后,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师黄新恬感慨:“现在每堂课能跟每个孩子都聊一次,谁没懂一眼就知。”
“未来要破局,不仅各校得努力,政策端也需发力。”有专家建议,一方面可着眼长远制定行动方案,分城乡和学段循序推进小班化改革,有条件的地区可先在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试点,试点小学每班不超过25人、初中不超过30人;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实际需求,不妨适时调整教育预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班化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别让学校过“苦日子”。
吴宁期待着接下来进一步打开局面:“当大班额学校开始为小班化改革‘排兵布阵’时,希望‘领跑’的小班额学校已将目标瞄向高质量因材施教,引领教师化身‘课程设计师’,为全省小班化教学提供更多鲜活样本。”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