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喝奶茶了,奶茶对身体不好!”
“你做做试卷吧,再厉害的学霸也得刷题,不刷题考不了高分!”
“别磨蹭了,再磨蹭你还得写作业到12点!”
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嘴里嘟嚷着:“知道了知道了,别说了,我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
你苦口婆心地劝说提醒,对孩子来说是无用功,孩子最不喜欢唠叨,三遍以上,不是你说的不对,而是认为你这个人不对,说什么都不想听了。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的研究证实:孩子的大脑先发育 “情绪脑”,后发育 “理智脑” 。
孩子满足当下的情绪最主要,根本听不见你说的是什么,这是年龄的原因,说再多遍道理也没有用,孩子的记忆力还相当好,说多遍还不如说一遍管用。
比如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以前,可能还不怎么用功,只想着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到了五六年级,孩子成熟一些,有小升初的压力,也知道用功了,显得格外懂事。

1、借别人的嘴来讲道理
孩子不听妈妈的,换个人来讲,比自己单纯讲道理,效果好一些。
在网上搜个孩子喜欢看的视频,讲健康的,讲数学的,讲体育的,讲业余爱好的等等,比妈妈自己讲得详细,还很客观。
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能那样?为什么这样是正确的,那样的错误的。

2、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孩子非要出去玩,结果作业写到12点,第二天早晨起床起晚了,上学迟到了,孩子就会明白这样做的后果。
孩子和同桌闹了点儿小矛盾,非要换同桌,结果换了个同桌,刚开始关系还可以,时间长了,又开始有点儿意见,可能还不如原来那个同桌,孩子就明白了和同学相处的技巧。
让孩子多做题,孩子不做,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不理想,班里那些得高分的,都是在家里比较用功的,做题的,孩子就明白了。
除非孩子对成绩满不在乎,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尊心强、上进心强、不甘居人后的孩子就会改变,不再那么拒绝做题,渴望好成绩。
给孩子讲道理不听,什么都说明白了,就让孩子去体验,有的答案不是错误,而是选择,多些体验,孩子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做支持性父母
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孩子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有特长,支持孩子的发展,让孩子这一科目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孩子有了成就感,不用家长督促,就会主动学习。
让学习变得有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小初阶段,有了父母的参与,学习就变得不那么枯燥,做学习型,陪伴型的家长,引领孩子成长。
问问孩子:“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有了父母的帮助,孩子感受到幸福快乐,原来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难。

写在最后
父母有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压力,回到家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确实需要很多的耐心和精力,养育孩子很辛苦,累并快乐着,只管尽力就好。
父母和孩子每天保持快乐的情绪非常重要,不管做什么都充满激情和热情,这很重要,也是成功的秘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上一篇:高考地理中的植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