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清澈的眼睛,在一瞬间我就明白了教育的重量。从青涩的新教师到如今的年级主任,从城区到乡村再回到实验中学,变的是地点与岗位,不变的是我那颗“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的初心。
有段时间发现学生们对地理课兴趣寥寥,在一次课上,我突然合上课本:“走,我们去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我带着学生们测量校园,记录每一棵树的方位;走访村民,了解地名的由来;甚至用脚步丈量田埂,标注出最美的日落观测点。学生们第一次发现,课本上的等高线就是家乡的山丘,比例尺就是每天上学的小路。学生小雯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的家乡,就是最美的教科书。”
教学之外,我总会不定时的出现在教学楼走廊,这里不仅是过道,更是我的“第二办公室”。小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内向。细心的我发现他总是一个人趴在栏杆上发呆。于是,每天的走廊成了他们默契的“谈心角”——从最喜欢的动画片到不敢告诉别人的小秘密,从学习困惑到对父母的思念。三个月后,小轩在作文中写道:“周老师的背影,是我每天最安心的风景。”这样的“走廊时光”,我坚持了十年。我说:“教育发生在课堂,更发生在这些被看见的瞬间里。”
我的随身包里,常年装着一个笔记本,里面没有高深的理论,记录的尽是学生的“小事”:“9月11日,小丽发言声音比昨天洪亮,当众表扬了我。”“9月26日,小辉妈妈出差,提醒他去托班吃午饭。”“10月10日,小航地理图册破损,帮他找了一本新的。”……
这本被同事们戏称为“学生晴雨表”的笔记,是我因材施教的法宝。我通过持续的记录,敏锐地捕捉着每个学生的情绪波动和成长节点。学生小坤一度沉迷网络,成绩下滑。我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在笔记里记下他的爱好和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当我发现小坤对军事装备很感兴趣后,便找来相关的地理杂志和他探讨,引导他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慢慢地,小坤走出了迷茫,还在知识竞赛中获奖。他的父亲特意发来短信:“周老师,您记在本子上的,是孩子的未来。”我常说:“教育无小事,学生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这本普通的笔记本,承载着我对学生最厚重的爱与责任。
同时,作为教研带头人,我参与的市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究》去年荣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但这个课题最动人的不是奖项,而是背后的故事。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从未走出过家乡。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在身边发现世界”的实践活动:记录社区植被变化、调研本地水质、制作特色物产地图。学生们在研究中重新认识了家乡。“教研的终点不是论文,而是改变学生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理念。
十五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少年;十五年,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无数个温暖的细节编织起爱的网络;我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正如我常说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用爱与责任,点亮更多孩子前行的路。
2025年9月21日


编辑:史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