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建议来了!(地理学科)
开心田螺
2025-10-30 18:09:56
0

随着自治区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理念和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更好发挥高考育人导向作用,深化考教衔接和课程教学改革,自治区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在系统研究新高考政策要求与命题特点的基础上,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区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课堂教学建议,为我区各高中学校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备考策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研制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将备考更好地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教育指挥棒和改革龙头的正向作用[1]。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遵照“价值引领、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要求,考查内容不再仅仅关注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新的考试要求[2]。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辑要,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是精准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

2025年高考黑吉辽蒙卷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贯彻教育部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和要求,以地理学科特性为贯穿线索,聚焦综合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全面实现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精准定位思维考核点,运用综合思维破解难题、梯度设置问题检验高阶思维,实现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既注重地理学科“地”的特性的植入,又注重地理学科“理”的探究。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和学生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与试题特色

与2022—2024年辽宁试卷及2025年适应性考试试卷相比较,2025年黑、吉、辽、蒙试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保持基本稳定,如果考前训练过前三年的辽宁高考试卷,学生会有一定的熟悉感。试卷总分为100分,题型分为选择题(7组,共16道单项选择题,总计48分)和非选择题(共3题,合计52分)两部分。在情境创设上,有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共四类8组地图;在内容分布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分别为48分和52分,二者基本保持均衡,全面覆盖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课程;在能力考查上,全面覆盖知识获取、实践操作、思维认知和价值判断,充分体现要打破“机械刷题应试模式”的命题导向。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呈现出“立足素养导向、问题情境创新、考查能力综合”的鲜明特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弘扬时代精神

试题内容选取了与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成就、社会进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紧扣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内容,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进行考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二)运用底层逻辑,解决复杂问题

素养立意的高考地理试题强调运用学科基本原理(底层逻辑)解决真实复杂的地理问题,强调通过自然地理过程探究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试卷利用必备的基本知识,采用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来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三)注重能力考查,强调知识综合

题目情境选取真实事物,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模块命题的范围广、知识跨度大且要素组合多样,突出考查学生在解决结构不良的地理问题时的核心素养与地理能力。比如选择题11-13题,围绕影响土壤含水率的各因素,给定区域内两个不同纬度地点考察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这组题既要综合考虑土壤含水率的各影响因素,同时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时空尺度展开分析,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强。

(四)图表信息丰富,突出学科特色

试卷图表信息丰富,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图例是问题突破的“核按钮”,试卷中大量的试题均要求学生在获取图文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作答,如选择题7题即要求学生依据等高线与底层分界线判断地层产状;再如综合题19题,需要结合武汉都市圈地图,挖掘不同组团之间的区际联系。

二、基于黑吉辽蒙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和黑吉辽蒙高考试题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考衔接,从“一核、四层、四翼”出发,把“素养+能力+思维”落地,以下备考策略可以参考。

(一)素养导向:深耕地理学科特性

日常学习中要融入人地关联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等地理学科特性,通过结合国家战略、社会热点等素材,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融合运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走进自然,感悟社会,真正实践,提升地理实践力。例如:25年试题,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安吉黄杜村绿色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着重围绕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影响等发展学生综合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区域比较、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升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再例如:25年试题,探讨“双碳”目标下,农业碳汇的途径与意义,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时事热点有机融入课堂,创设鲜活的教学主题和学习情境。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探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应用前景。在此过程中,注重浸润家国情怀教育,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家国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学科概念,把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

夯实基础知识、原理的复习,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对每章(节)内容建构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概念图,训练绘制和理解示意图;以地理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探讨地理问题,强化理解概念;多通过中国及世界不同区域的案例教学,强化区域认知和图像应用能力,进行分析,提高从图像中提取信息、转换空间思维的能力,养成熟练用图的习惯。例如:11-12题组,印度半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旱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且纬度越低,雨季相对越长。雨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山脉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导致西坡降水显著高于东坡,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更强,细颗粒物质更容易被侵蚀,由此导致西坡土壤表层物质中粗粒比例增加;风化碎屑受侵蚀和搬运作用被带走,导致风化碎屑数量减少;土壤表层物质盐分被流水搬运,导致盐分淋失,不会聚集。如果学生在答题中大脑中缺少基本的区域信息图,缺少基本的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思维推理导图,不能正确地理解示意图,都是导致本题无法作答和做错的原因。因此基础的知识、原理和思维过程推理,以及示意图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再例如:25年7-8题组,文字材料给出“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如果学生答题时没有调动所学基础知识“中三叠纪和新近纪之间还有晚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就会因缺少隐含信息的挖掘而出现误判。9-10题组,学生答题时要是没有关注到图中的关键信息“地下水出露点的位置及其变化”,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如何将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如何将问题与材料建立起逻辑关系,尚需通过进一步加强专项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予以解决。

(三)深度思维:掌握客观的知识规律,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

地理来源于现实社会和自然环境,知识复杂且涵盖广,并且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捋清因果、看清规律才可以让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深度思维是指在思维广度上关联更多的思维要素变量,在思维深度上建构更复杂的思维要素因果链条,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在陌生情境中寻找并利用关键信息与重点概念,并且有效展开逻辑思维是成功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化培养,并且要经常性地开展在真实情境中探寻本质性问题的实践。例如,面对一般的地理问题,自觉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采取“判定位置———明确现象———理清原理———得出措施”的解题方法。案例教学中,根据评价水平等级,横向和纵向延伸问题链。例如25年试题:祁连山脉冻土退化过程及青藏高原某断陷谷地河流袭夺过程的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思维链”的递进设问方式,构建起“基础认知—综合分析—创新应用”螺旋式上升的能力考查梯度。“祁连山脉冻土退化”一组试题,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气候变暖导致含水层下移、地下水出露点向坡下移动的连锁机制,进而推断径流“量增峰迟”的水文响应,建构逻辑分析思维链条“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导致多年冻土层厚度变薄→对地下水下渗的阻挡作用变弱→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向地势较低处移动”,以及“气候变暖→地下水补给河流的时间会变长→径流量增加→河流接受地下水补给的径流量峰值出现延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深挖复杂问题的本质,通过深入分析延长逻辑思维链,摒弃对碎片化知识的考查,摒弃机械迁移的思维方式。

(四)回归教材:备考绝对不能遗忘的底牌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教辅资料,却忽略最权威的教材,其实强化教考衔接的命题导向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趋势,诸多高考试题在素材选取、图表配置、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设置等方面着力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部分试题更是对教材典型案例情境的深化应用,例如:25年14-16河流袭夺题组,湘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介绍了河流袭夺的知识。再例如:25年5-6碳汇题组,人教、湘教、鲁教、中图版教材中均有相关的案例和概念解释。纵观近几年全国试卷和地方卷更能充分说明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和重要概念在备考中的重要性,由于篇幅原因,不过多赘述。这里还要强调教材回归的时间,不是考前的一两天,而是新授课、复习过程中的一轮、二轮都要重视,不局限于案例,还有一些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在教材中的话术都十分严谨和科学。

(五)依据课标:案例研究的问题式教学更重要

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和评衔接不到位,很多学生和老师说地理是“玄学”。其实不然,在高考复习教学实施中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其中的内涵意义,不仅要对其中的内容要求强化理解,同时也要把握好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以及考试评价实施路径和策略方法,制定更好更科学的复习方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和方法。

新课程倡导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掌握和建构知识,获得思维发展,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培育素养。“案例研究”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因为案例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载体,里边承载着许多可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构成的问题链也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相关主题内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构建知识关联,而且掌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认知,解决思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总结

高考试题分析应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从理论到现实,从过程到结果,地理课最终还是要回归朴素,深刻理解地理思想。

高考“变”的是试题的情境与设问,“不变”的是考查的学科思想与方法,科学的备考策略一定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押题、刷题。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3]。无论是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层面,还是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来阐述,我们倡导“大道至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原理、回归概念、回归原图的过程。

在做几遍高考试题后,有“解题觉醒”的感悟。当你经历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后,地理一定不再是玄学,高考也一定不再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终点。

[1]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1-9

[2]徐尚坤.杨汝岱。郝保伟。中国高考报告(2023)[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3:82-84

[3]冯以浤,译.地理学报.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J].1993,48(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课堂提问不妨“留半句”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点燃思维的火焰。初登讲台的教师常习惯于“倾囊相授”,生怕讲不透、...
帮推|师生主题时光第1期:“人... 活动介绍 当前,我校正处在“双一流”建设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校团委致力于系统性打造“法大...
言传身教怎么做?这个穿旧衣的宰... 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让“廉洁...
刚刚,南京这所名校发布! 今天 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 正式发布 《“亲子熄屏”倡议书》 面向全校学生及家长发起 “每天熄屏...
孩子出现失误时,别急着批评,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也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问题。当孩子出现失误或者犯了小错误的时候,...
速递!教育部公布2025—20...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确定47项竞赛活动为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跟小编一...
“父母没本事,孩子别学法”,父... 父母没有本事,往往会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的忙,还有可能拖孩子的后腿。就比如同样是上学,有些孩子一毕业,...
2025年职校生突围指南:跨领... 一专多能,打破就业边界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025年,职校毕业生正迎来全新的就业图景。行业数据...
首届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 10月26日,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首届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
沈北新区蒲河满族学校邀请王刚老... 家校携手是教育最美的模样,双向奔赴是成长最强的力量。10月30日,2025年秋季学期家长委员会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