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吉林市委教育工委、吉林市教育学院、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第二中学联合承办的“吉思铸魂 同心筑梦——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年吉林省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教学展示活动在吉林市博物馆隆重举行。

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高霞,市委宣传部副主任周玉龙,市博物馆馆长牛成,各驻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以及来自全市各学段的200余名思政课教师代表在主会场参会,活动以直播的方式实现全省教师在线同步观看。
此次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实践,旨在依托吉林市“博物馆之城”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探索“校馆融合”育人新模式。

高霞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吉林市深耕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果巡礼,是践行“思想引领、实践交融、服务保障、文化浸润”四位一体教育体系的生动体现,更是落实我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吉林教育人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责任担当。下一步,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好工作。一是以“一体化”思维谋布局,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二是以“本土化”资源挖潜力,激活铸牢教育新动能。三是以“双师型”标准强队伍,彰显思政教师新担当。

市博物馆牛成馆长在欢迎辞中表示:作为扎根江城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吉林市博物馆将以“让文物活起来、历史走进人心”为使命,让场馆从文化陈列空间变身思政“行走课堂”,推进文教协同育人。
活动现场,来自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五个学段的师生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开展“同题异构”教学展示。市丰满区英语实验小学师生走进京剧出科博物馆,以“戏韵童心”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市第九中学师生立足史话博物馆,用“美美与共”解码非遗中的民族团结密码;市第二中学师生探秘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借“舟楫共筑”追溯民族工业协作历史;吉林工贸学校师生探访机器制造局旧址,以“匠器承新”续写实业报国情怀;北华大学师生深耕吉林市博物馆,凭“溯史鉴今”擘画民族复兴蓝图。五堂课层层递进、各有侧重,既展现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特色,又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合力。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英杰教授对教学展示进行点评时表示,吉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各学段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教学体系:小学重情景体验,中学强议题探究,大学促理论升华,最终同向同行。区域共同体构建扎实,校地资源深度融合,使博物馆等场所成为思政“活课堂”。未来将持续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强化学段贯通与机制畅通,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与地方发展。

活动最后,参会人员开展了沉浸式实践研修,通过参观“吉林陨石雨陈列”“松花湖浪木艺术馆”“吉林革命人物专题展”等展厅,实地感受江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历程。


据悉,此次活动是吉林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下一步,全市将依托80余所博物馆资源,以14个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区域共同体”为抓手,常态化开展跨学段、跨学科实践教学,打造“一区一题、一区一品”特色品牌。通过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全域覆盖的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格局,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谱写“校馆城”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