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类人,能像“君子”这样集中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从甲骨文“君”字手持权杖的意象,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性表达,“君子”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称谓到人格楷模的漫长演变,最终成为跨越阶层、超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君子,最初用以指代身份高贵的贵族阶层,强调的是血缘身份与政治阶层。《尚书》中“君子所其无逸”之“君子”即指周成王。在《诗经》中,“君子”常被用来指称贵族男子。在这一时期,君子概念主要侧重于身份属性,尚未被赋予清晰的人格内涵。
赋予“君子”深刻道德意涵的是孔子。他将君子从贵族阶层的专属称谓,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强调君子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揭示了君子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
儒家学派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说,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树立了君子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荀子则从人性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至此,君子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属,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在古代先贤的推动下,君子完成了从“爵称”到“德称”的转变。君子人格从此成为一种德性伦理和内在追求。这种内在伦理经过扩充和发展,建构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着君子在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的理想行为。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都只是一种理论准备工作,君子最终是要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要治国平天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难。
古之君子主要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倡导,虽然有仁爱、礼数、诚信、好学等种种优异的品性,代表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局限。那么,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其实,君子之风至今未息。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古稀之龄仍亲自下试验田、深入科研一线,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改千百年来吃饱难的问题,当称一声君子。边防战士们甘受辛苦,默默守护山川,亦不可不谓君子也。
(摘编自《 》“光明网”2025年9月24日)
材料二:
近年来有个流行语叫“工具人”,指一个人在工作、家庭等场景中被当作工具一样对待。这个通常带有调侃意味的词语,深刻折射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工具化”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振聋发聩的教诲——“君子不器”。古今困境或不可同日而语,但拒绝“工具化”的呐喊却跨越时空同声相应。
何为“器”?《易传》说“形乃谓之器”,即“器”是具备形状和规制的事物。孔子借“器”喻人,意在告诫不要像“器”那样局限于特定形制和用处,这对于专攻“一才一艺”者不啻醍醐灌顶。然而,何以“不器”?《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指出“器”上有“道”。要想实现“不器”,唯有超越“器”而进至更高层次的“道”。君子之道关键在何?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君子,首先聚焦自身人格的锻造和德性、才能的修炼,不会为虚名浮利和外界看法丧失自己。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正在不断凸显。“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带来过分的功利算计,并引发了个体的焦虑冷漠。对此,“君子不器”无疑有校准之效。真正的君子始终坚守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拒绝被“工具化”或“物化”,不断朝向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目标而努力。
真正的君子,不仅完整地坚守自己,适度地反思世界,还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有深刻体认。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到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古人始终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体。这种整体共生思维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刻写进君子人格的基因之中。
在整体共生思维下,一方面,君子尊重个体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而不同”的姿态观照世界;另一方面,君子更为深切地感知他人的诉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乐于“成人之美”。
从更高的境界来看,君子不仅成就他人,而且引领他人、引领时代。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像风吹草地一样展示德行,影响草木生长的方向。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君子之道始终激荡着引领天下、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世界时空距离的拉近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与冲突,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般息息相关。面对人类的共同困境,需要站在“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加以检视,需要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视角予以化解,这是中华君子之道向人类提供的智慧资源。
(摘编自《君子之道的要义》“学习时报”2025年6月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中的“君”字是手持权杖的形象,象征的是阶层身份,直到孔子时,“君子”才成为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B. 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人们都可以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以仁爱、礼数、诚信等为最高品性目标。
C. 在当下,人们过分算计功利,并由此引发个体的焦虑冷漠,应对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把“君子不器”作为行动准则。
D. “君子之德风”强调君子对外物与他人的影响力,在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今天,这种影响力更加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君子”与《论语》中的“君子”概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内涵的理解有不同标准。
B. 依据材料一对新时代君子的描述,专注于种子事业的钟扬、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医生都具有君子之风。
C. 《庖丁解牛》中,庖丁认为道“进乎技矣”,实际上也是通过超越“器”而达到“道”的一种体现。
D. “民胞物与”将天地万物看作活泼的生命体,对当今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3. 下列选项填入材料一“摘编自”的横线处,作为文章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中的君子B. 新时代的君子之风
C. 君子的道德内涵演变D. 君子:由爵称到德称
4. 孔子说“君子不器”,也有人赞成“术业有专攻”,两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5. 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你有着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地的隐语
谭登坤
我常常为大地上那些偶然的奇遇感到惊讶。一粒种子在泥土中释放的信号像一张网一样铺展开去。它们与大地之间的邀约,以只有它们自己能懂的方式传递和接收。一棵玉米,一穗高粱,在花期释放出弥漫于原野的生命的密码。天下草木,无不选择各自的方式,向原野深处发送着自己的信息。这是草木与大地的默契,也是大地与草木的因缘。
一株野草,一只蠓虫,它们轻易就能读懂那些大地的语言,似乎那就是它们的日常,就是它们最通俗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对我而言却是秘密,是大地的隐语。
我渐渐悟到,我与一株紫花地丁或一株旋覆花之间的差距。这不是高与矮、多与少那样简单的差距,这是有与无的差距,中间甚至隔着天与地的距离。越是这样,我就越是对一株野草、一串喇叭花,乃至一棵俯伏于地的蒺藜或茵陈充满敬意。我真诚热烈地赞颂它们。这是低处的哲学,这是草木以及虫鱼鸟兽的智慧。
马颊河自西南而东北,一路蜿蜒。它日复一日地叙说着那些自远古而来的往事。它那些故事,也只有两岸的草木鸟兽听得沉迷,听得感动,并代代传递。
很久以前,那位麻衣草履的流浪者踏过荒原。疲惫让他于又一个黄昏在一片空旷的荒野里沉沉睡去。那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深睡。他流浪的灵魂和身体,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安抚。他醒来的时候,百花盛开,百鸟齐鸣。他一抬眼就看到了汤汤流水。他蓦然发现,他靠在一条大河的胸膛上。他的旁边,是一棵苍郁的树,一棵枣树。树上挂满果子,如一树风铃。这让他大为惊讶。他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睡去之前,他的周边是无际的荒原,没有树,也没有河流。是他梦游到这里,还是这条河跟这棵树都是迢迢地赶来,悄悄陪伴在他的身边呢?
村庄就在一条大河宽阔的脊背上繁衍起来。一片塬地,从此人烟辐辏。回味一座村庄诞生的传说,重新审视我的村子,我豁然明白,一个村子,就像一株草、一棵树一样,同样是大地之手的杰作。我和我的族类,不过万物之一种,天地间之一环、一链、一枝、一叶。春风化雨,耕种收获,无不是遵循着自然指引,天地造化。就像这条大河,它非要在这片塬地前弓起它宽厚的脊背,驮起一座村庄,这就是天赋使命,违拗不得,也改变不得。渺小如人类,岂能跳出大地的掌心?
沿河走来,我恍然回到原初,回到一座村庄的诞生和繁衍;又似乎是代替我的先祖,走在一片荒原上。我与大地亲密交往,我像一粒种子、一只小兽一样,毫不费力地破解一道又一道大地的符咒。
是我过于贪婪了吗?是缘于我的掠夺吗?我一天一天模糊了来处,一天一天拉开了与大地的距离。我开始讨厌野草,消灭野草;我开始伐没森林,逮捕野兽;我开始筑起大坝,截断河流;我开始占领每一寸我能够占领的土地。物欲让我更加贪婪,占有让我忘记本分。不知不觉中,我一点一点丢掉了祖先原初的质朴与谦逊,一点一点丧失了先天而有的机敏和灵性。
千百年来,一条大河给我的时间足够长久,足够耐心。它深情呼唤,日日等待。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辜负,傲慢地扭过头去。我陶醉在无尽的占有里,恶化的土地和空气、被摧残的生灵都被我选择性地漠视。
我抛弃了祖先与土地的密约,也成为土地的弃儿。我失去了与大地对话的能力。我,本来是自然天地中的骄傲,而不是恶魔;本应是自然怀抱中的长子,而不应是自然的弃儿。
也是从一株土黄芪或一株野飞廉那里,我重新悔悟,大地的言语本来都是最朴实、最殷切的叮嘱。我必须要像我的祖先那样,遵循大地的指引,安下窠巢。我必须要俯下身子,深怀土地之子的虔诚、历久而弥新的挚情,才能像一棵草、一只虫那样,轻易地听懂大地的嘱咐,敲开一扇又一扇大地之门,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
深秋的黄昏,大雁南去。这是一群天底下最认真的书法家。它们始终从最简单的起笔和落笔开始,从一笔一画练起。这在浅薄的人看来,学力实在太拙,既无创新,又不变通,岂不荒唐。可是,越想就越觉不对劲。这些貌似笨拙的大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我的头顶上,不知疲倦地书写,实在是一种昭示,期待着我的解读;它们正是以千百次的重复,书写着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
马颊河水丰沛的时候,它们还常常选择在河湾无际的草甸上落脚,畅游,过夜,或者留恋盘桓一些时日。可这些年的变化,它们对马颊河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凄凉的鸣声划过马颊河的上空,却不再落下来。它们飞得那么沉重,明明已经很累了,却依然艰难然而坚决地从我的头顶掠过,只把它们凄冷的叫声留在天空里,只把它们写了一万遍的那个稚拙的“人”字留在天空里。
从大雁留给马颊河的偈语里,我得读懂一点什么。
我,做了什么,又应该做一点什么。
马颊河应该有更深阔的原野,有更甜的河水和更干净的风;马颊河应该能迎迓一只大雁,能让它停一停脚步,能拥它入怀,让它有踏实的栖息。
疏离源自隔膜,隔膜源自遗忘,遗忘造就无知,无知助推狂妄。如有违逆,必遭报应,这不是诅咒,而是自然的律令。大地深厚,也足够耐心,等待每一个迷途的游子回来。
我必要遵循大地的召唤,如我的祖先那样,沿着一条河流,回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奇遇”“惊讶”,已暗含“我”与大地有隔阂,不理解草木与大地间的默契和因缘,从而为写“大地的隐语”做铺垫。
B. 文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麻衣草履的流浪者”深睡与苏醒的过程,体现“我”的祖先对原始大地产生的神秘而又恐惧的感觉。
C. “渺小如人类,岂能跳出大地的掌心”一句使用反问语气,表明村庄的诞生以及“我和我的族类”,都是“天地造化”的结果。
D. 马颊河和“我”在文中都具有多重意蕴,两者不单指代一条河流和一个人,还分别象征着人类从古至今栖居的土地和人类自身。
7. 下列对文中“大雁南去”场景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将“大雁”比作“最认真的书法家”,下文“千百次的重复”“不知疲倦”等是对其“认真”的具体诠释。
B. “貌似笨拙的大鸟”反衬了人的浅薄与无知,人们自认为能创新、变通,而不是始终重复简单、笨拙的动作。
C. “期待着我的解读”“大雁留的偈语”蕴含着深意,表明“我”对大雁“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的不解。
D. 大雁“对马颊河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暗示马颊河在人类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8. 文中多处写一粒种子、一棵草、一只虫……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9. 如何理解结尾“我必要遵循大地的召唤,如我的祖先那样,沿着一条河流,回来”这句话?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下,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七)
材料二:
庆历中,劫盗张海横行数路,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时范文正公在政府,富郑公在枢府,郑公议欲诛仲约以正法,范公欲宥之,争于上前。富公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不诛,郡县无复肯守者矣。”范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既而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方欲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三:
初,夏人来贺登极,相继求和,且议地界。朝廷许约,地界已定,付以岁赐。久之,议不决。明年,夏人以兵袭泾原。杀掠弓箭手数千人,朝廷忍之不问,遣使往赐策命。夏人受礼倨慢,以地界为辞,不复入谢,再犯泾原。夏人于疆事多方侵求,熙河将佐范育、种谊等,遂背约侵筑买孤、胜如二堡,夏人即平荡之。育等又欲以兵纳赵醇忠,及擅招其部人千余,朝廷却而不受,西边骚然。(苏)辙乞罢育、谊,别择老将以守熙河,奏:“人君与人臣,事体不同。人臣虽明见是非,而力所不加,须至且止;人君于事不知则已知而不能行则事权去矣。臣今言此,盖欲陛下收揽威柄,以正君臣之分而已。若专听所谓,不以渐制之,及其太甚,必加之罪,不免逐去。事至如此,岂朝廷美事?故臣欲保全大臣,非欲害之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注】①指君子应对事务能顺应时势、因事制宜。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君A于事B不知C则已D知E而F不能行G则H事权I去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侍奉,与《论语》“请事斯语矣”“宗庙之事”的“事”意思都不同。
B. 无所,没有⋯⋯的,与《鸿门宴》“财物无所取”的“无所”意思相同。
C. 法,名词作状语,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的“限”用法不同。
D. 却,推辞、拒绝,与《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的“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形象:侍奉周文王时恭顺谨慎,辅佐幼主时威严果决,成王成年后他又应时而变,展现出处事智慧和君子品格。
B. 苏辙记录了庆历年间的政务之议:张海将犯高邮,晁仲约因高邮无兵械而选择不抵抗,此举虽使高邮免于灾祸,却成为群臣上下争论的焦点。
C. 富公担心法令无法推行主张依法诛杀晁仲约,范仲淹担心破坏祖宗仁德传统主张宽恕他。二人出发点不同,展现“守法”与“恤情”的差异。
D. 西夏人在与宋朝议定边界后,态度傲慢,两次侵犯泾原,宋朝将领范育、种谊的行为加剧了边境动荡,苏辙请求罢免二人,强调君主需收揽权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王壮,周公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
(2)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
14. 苏辙对“保全大臣”的看法是如何体现材料一《诗经》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①,令堂清坐亦鸣弦②。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勾勒太平景象,为全诗奠定丰庆祥和基调。
B. 颈联在日常场景中融入典故,进一步刻画了葛使君治政有道的形象。
C. 轻舟渡过沧江,向北远去,既呼应诗题,又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D. 全诗融合了地方治理与个人友情,展现出务实与感性并重的诗风。
16. 王安石诗歌素有“于平实中见深情,于叙事中藏感慨”的特色,请简要分析本诗是怎样体现这一特色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观赏钱塘江大潮,看着汹涌的江水拍打大堤,激起层层浪花,不禁朗诵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表达对这壮阔景色的赞美之情。
(2)在讲解中国建筑特征时,张老师用《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一句介绍园林中曲折的游廊,用“_______”一句介绍宫殿建筑檐角交错、结构精巧的特点。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有没有注意过,每天经过的一些立交桥下面,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沉睡空间”,正悄悄上演着“变形记”。
儿童友好乐园、龙舟文化长廊、“智慧停车场”等,仿佛一夜之间在立交桥、高架桥下长了出来。近日,各地立交桥下空间环境的更新、整治,不仅开辟了新的存量空间,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
上海苏州河中环立交桥下空间的改造,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团队以“动物象限”为( ),将斑马、猎豹等元素融入桥柱彩绘,分区打造篮球场、足球场和休憩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动态调整业态,网球赛季变身网球场,飞盘热潮时开放为运动场,单日接待超500人次,既实现了自我造血,又( )服务了周边居民,让这片空间真正“活”了起来。
①桥下空间的更新绝非是简单的“涂脂抹粉”,②而是涉及规划、交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③必须打破“九龙治水”的传统管理架构,④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机制与“可持续造血”的运营。⑤长效运营的关键,⑥在于让空间“一专多能”。北京莲芳桥下空间通过“改掉头车道、挖停车资源、绘生态画卷”三招,既缓解交通拥堵,又新增110个车位,还以季节性花卉( )景观品质。更关键的是,其停车场实行“错时共享”,白天服务社会车辆,夜间优惠周边居民,用“时间差”盘活了资源。这种“一块地用出三块效益”的智慧,正是城市存量更新的精髓。
长期闲置的“沉睡空间”被打造为城市的“金角银边”。桥下空间的“变形记”,本质是一场关于“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它检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衡量着一座城市对“人”的看重,能否在方寸之间倾听民意,能否以创新思维激活闲置资源,能否用长效机制守护改造成果。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天去爬泰山,你一定不要迟到,我们要登上日观峰等待第一缕阳光的轻抚。
B. 在小组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很快就找出了好几种解题方法。
C. 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仿佛作者就坐在面前,亲自向你讲述西域的沙漠胡杨。
D. 爸爸告诉我,你出门前记得看天气预报,要是显示有雨,就把折叠伞放进包里。
19.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材 踏踏实实 抬高B. 主题 实实在在 提升
C. 主题 踏踏实实 提高D. 题材 实实在在 拔高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某短视频平台“热点新闻”栏目组计划制作一期“微视频”,介绍多地城市桥下空间发生的变化。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桥下沉睡空间变形记”为主题,写一段文字作为“微视频”的解说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有发生,必留痕迹,甲骨文、都江堰、甲午海战纪念馆、南湖的红船、宛平城的弹痕、开国大典的油画……当这痕迹被赋予了情感、思想、价值等特定意义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遗存,而成为人们心中的印记,进而被关注、回忆、解读、研究,甚至是歌颂或反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D
2. A
3. A
4. 示例一:不矛盾。①“君子不器”是人格与精神的要求,其核心是反对人被“工具化”,主张超越单一技能局限,追求人格独立、德性完整与“道”的精神境界,是对君子内在品格的要求。②“术业有专攻”是专业能力的要求,强调在特定领域专注钻研技能,这并非“工具化”,反而能成为君子由“器”到“道”的途径,体现君子的责任感与道德、精神追求。
示例二:矛盾。①“君子不器”是人格与精神的要求,其核心是反对人被“工具化”,主张超越单一技能局限,追求人格独立、德性完整与“道”的精神境界。②“术业有专攻”则强调人要专攻某一专业,使人像“器”那样局限于特定形制和用处,容易使人“工具化”,难以全面发展而达到“道”的境界。
5. ①注重自身人格的锻造和德性、才能的修炼,人格健全、全面发展,不为虚名浮利和外界看法丧失自己。
②具有理想与信念,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在自身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超然客公众号
③具有整体共生思维,不但成就自己,还要引领他人、引领时代。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君子”概念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梳理了君子从贵族身份象征到道德人格典范的历史演变,强调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并通过袁隆平等现代案例展现君子精神的时代传承;材料二则立足现代社会“工具化”困境,阐释“君子不器”的当代价值,突出君子人格的独立性与引领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直到孔子时,‘君子’才成为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错误。材料一说的是“荀子……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至此,君子……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B.“以仁爱、礼数、诚信等为最高品性目标”错误。材料一只是说“虽然有仁爱、礼数、诚信、好学等种种优异的品性,代表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局限”,“以仁爱、礼数、诚信等为最高品性追求”的说法于文无据。
C.“根本途径是把‘君子不器’作为行动准则”错误。根据材料二“对此,‘君子不器’无疑有校准之效”可知,“君子不器”所能达到的只是“校准之效”,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内涵的理解有不同标准”错误。根据材料一,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诗经》中的“君子”“常被用来指称贵族男子”,“主要侧重于身份属性,尚未被赋予清晰的人格内涵”;而《论语》中的“君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理想人格”,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对人格内涵的理解有不同标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作品标题的能力。
综合来看,材料一开头指出“‘君子’集中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然后通过“君子”内涵的演变,论述“君子”在中国古今文化中的体现。“中华文化中的君子”是在整体上对这一内容的概括,最适合作为文章的标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不矛盾。①材料二明确“君子不器”的核心是反对人被“工具化”,“强调超越‘器’而进至更高层次的‘道’”,这是从君子内在品格层面提出的。②“术业有专攻”强调在特定领域专注钻研技能,并非是将人“工具化”。事实上,“术业有专攻”能更好地承担责任,实现个人价值,进而成为君子由“器”向“道”转变的途径,最终达成君子对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示例二:矛盾。①“君子不器”的核心意义在于反对人被“工具化”,“强调超越‘器’而进至更高层次的‘道’”。②而“术业有专攻”要求人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这会使人像“器”一样,局限于特定的形制和用处,容易导致人被“工具化”,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也就难以达到“道”的境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真正的君子,首先聚焦自身人格的锻造和德性、才能的修炼,不会为虚名浮利和外界看法丧失自己”,直接阐述了新时代君子在自身修养方面的要求。
②材料一“君子最终是要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要治国平天下。君子在日常……乐于助人;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慷慨赴难”表明,君子不仅要有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信念,并且要承担起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③材料二“真正的君子,不仅完整地坚守自己……还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有深刻体认……这种整体共生思维……刻写进君子人格的基因”和“从更高的境界来看,君子不仅成就他人,而且引领他人、引领时代”表明,要具有整体共生思维,不但成就自己,还要引领他人、引领时代。
6. B 7. C
8. ①种子、草、虫等代表大自然中生长的事物,它们能读懂大地隐语,象征着与自然默契共生的关系。
②通过种子、草、虫与大地的亲密无间,反衬“我”与大地的距离,引发“我”对这种距离的反思,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9. ①“我”的祖先曾经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大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大地上诞生、繁衍,与大地亲密交往。
②以“我”为代表的人类因物欲膨胀,伐没森林、截断河流,破坏环境,丧失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成为大地的弃儿。
③“我”需以祖先为榜样,放下傲慢与贪婪,重拾质朴与谦逊、机敏和灵性,重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大地的隐语”为题,通过诗意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从和谐到疏离再到回归的辩证关系。作者运用草木虫鱼的意象群(如紫花地丁、大雁等)构建起自然界的密码系统,与人类文明形成镜像对照。流浪者传说的插入,既暗喻人类起源的集体记忆,又暗示现代性对原始纽带的割裂。马颊河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生命摇篮也是文明见证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体现了‘我’的祖先对原始大地产生的神秘而又恐惧的感觉”错误。根据“他流浪的灵魂和身体,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安抚”“他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睡去之前,他的周边是无际的荒原,没有树,也没有河流。是他梦游到这里,还是这条河跟这棵树都是迢迢地赶来,悄悄陪伴在他的身边呢”等描写可以看出,“我”的祖先对环境变化的惊奇,但没有“恐惧”。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作品重要情节的能力。
C.“‘大雁留的偈语’蕴含着深意,表明‘我’对大雁‘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的不解”错误。根据“它们飞得那么沉重,明明已经很累了,却依然艰难然而坚决地从我的头顶掠过……从大雁留给马颊河的偈语里,我得读懂一点什么”可知,“大雁留的偈语”反映的是“我”对大雁明明很累却不愿停下休息的行为的不解。且文中说“它们正是以千百次的重复,书写着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表明“我”对它们的感情和胸襟是理解的。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一粒种子在泥土中释放的信号……与大地之间的邀约,以只有它们自己能懂的方式传递和接收……这是草木与大地的默契”可知,种子、草、虫等皆为大自然中自然生长之物,它们与大地紧密相连,能轻松读懂大地隐语,代表着与自然默契共生的和谐关系。
②“我与一株紫花地丁或一株旋覆花之间的差距……是有与无的差距,中间甚至隔着天与地的距离”突出了“我”与它们之间在和大地关系上的巨大差异,“我一天一天模糊了来处,一天一天拉开了与大地的距离。我开始讨厌野草……物欲让我更加贪婪”,进一步说明了“我”与大地距离的拉大。从反衬角度而言,这种对比引发了作者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促使作者反省自身,思考如何回归自然,重新找回与大地对话的能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语句内涵的能力。
①结合“村庄就在一条大河宽阔的脊背上繁衍起来……人烟辐辏”“村子,就像一株草……遵循着自然指引”可知,祖先依托河流、土地生存繁衍,生活遵循自然规律,与大地紧密相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②结合“我开始讨厌野草……物欲让我更加贪婪……丧失了先天而有的机敏和灵性”“我抛弃了祖先与土地的密约……失去了与大地对话的能力”可知,在物欲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导致自身与自然的联系被切断,失去了与自然对话的能力。
③结合“从……一株野飞廉那里,我重新悔悟……要像我的祖先那样,遵循大地的指引”“马颊河应该有更深阔的原野”可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以祖先为榜样,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重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10. BDG
11. C 12. B
13. (1)周成王成年后,周公面向北(以臣子身份)侍奉成王,凡事都要请示(成王)之后才去施行,没有夸耀自己的神色,可以称得上是(忠诚的)臣子了(或:可以说恪尽臣礼啊)。
(2)知军晁仲约估量(自己的兵力)无法抵御,就告知富人拿出钱财布帛,买来牛和酒,派人去迎接慰劳(张海),并且送了丰厚的礼物给他们。
14. ①材料二中,苏辙记录范仲淹保全大臣的做法,从维护朝廷“盛德”传统、避免君主滥用刑杀的长远角度出发,暗含宽宥臣子,保全大臣的看法。
②材料三中,苏辙认为对违规大臣应逐步约束,而非等其过错激化后再严惩驱逐。希望朝廷对臣子严格要求,通过掌控全局来维护朝廷稳定,避免局面失控,以期保全大臣。
③两则材料中苏辙对于“保全大臣”一宽一严的认识,能顺应时势、因事制宜,正是“君子左宜右有”在政务中的具体实践。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不同维度:材料一通过周公“三变”的形象,诠释了儒家“应时而变”的处世哲学,强调权变与原则的统一;材料二以晁仲约事件为焦点,呈现了法治与人情的张力,范仲淹“恤情”主张背后是对政治传统的深刻理解;材料三则从边患处理切入,探讨君臣权责分野,苏辙谏言体现了对政治平衡的追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对于事务,不知道也就罢了,若知道了却不能施行(正确的做法),那么权力就会失去了。
“人君”是主语,“于事”是谓语,故B处应断开。
“不知则已”是谓语,语意完整,D处需断开。
“知而不能行”是谓语;“则”为连词,承接前文假设,引出结果,其前停顿,故G处需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侍奉/实践、从事/事务。句意:周公侍奉周文王时。/请允许我照这些话去做。/祭祀祖先事务。
B.正确。句意:没有不征询他人意见的。/财物没有什么被取走的。
C.“用法不同”错误。都是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像门槛一样。句意:按法律规定应当处死。/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D.正确。句意:朝廷拒绝接纳这些人。/为国之君不拒绝百姓。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成为群臣上下争论的焦点”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听说这件事后,朝廷极为愤怒,富弼和范仲淹就“法所当诛”和“事有可恕”在皇帝面前争执起来,并非成为群臣上下争论的焦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壮”,成年;“行”,施行;“伐矜”,夸耀。
(2)“度”,估量;“市”,买;“迎劳”,迎接慰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中,面对富郑公主张诛杀晁仲约“以正法”,范仲淹却从维护朝廷“盛德”传统,避免君主滥用刑杀角度,主张宽宥臣子,苏辙记录此做法,暗含保全大臣之意,这体现出在特定情境下,顺应时势,采取宽宥策略。
②材料三里,苏辙针对“熙河将佐”违规行为,认为不应等其过错激化后严惩驱逐,而是应“以渐制之”,要求朝廷通过掌控全局维护稳定,避免局面失控,这体现了对大臣的保全。
③这种一宽一严的处理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根据不同情况,顺应时势、因事制宜,与材料一中《诗经》“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所表达的君子能根据形势灵活应对、左右适宜的观点相呼应,是其在政务中的具体实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从前,周公侍奉周文王时,行动不独断专行,办事不擅自决定,身体瘦弱得像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言语谨慎得像是不会开口说话。当他在文王面前捧着祭品时,恭敬虔诚,生怕有所失误,这可以称得上是孝顺的儿子了。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周公继承文王、武王的大业,登上天子的位置,处理天子的政务,征伐扰乱天下的夷狄,惩处管叔和蔡叔叛乱之罪,抱着成王接见诸侯,赏罚决断都由自己做主,不用征询他人意见,威势震动天下,四海之内都感到敬畏,这可以称得上是勇武的君主了。周成王成年后,周公面向北,(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成王,凡事都要请示 (成王)之后才去施行,没有夸耀自己的神色,可以称得上是(忠诚的)臣子了。所以,同一个人能有三种不同的表现,是为了顺应不同的时势啊。”《诗经》中说:“该向左就向左,君子应对得体;该向右就向右,君子自有章法。”
材料二:
庆历年间,盗匪张海在多个地方横行作乱,即将途经高邮。知军晁仲约估量(自己的兵力)无法抵御,就告知富人拿出钱财布帛,买来牛和酒,派人去迎接慰劳(张海),并且送了丰厚的礼物给他们。张海很高兴,直接离开了,没有对高邮实施劫掠。这件事传到朝廷后,朝廷上下极为愤怒。当时范仲淹在中书省任职,富弼(谥号“郑”,故称“富郑公”)在枢密院任职。富弼主张处死晁仲约来严明法令,范仲淹则想宽恕他,两人在皇帝面前争执起来。富弼说:“盗匪公然横行,地方守卫官员不能作战、不能防守,反而让百姓凑钱贿赂盗匪,按法律规定应当处死;如果不杀他,天下的郡县就不会再有愿意坚守的人了。”范仲淹说:“如果郡县的兵器、军备足以作战防守,遭遇盗匪却不抵抗,还去贿赂他们,那按法律确实该杀。但如今高邮没有兵器和军备,即便从道义上讲,晁仲约该尽力作战防守,可情况确实有可宽恕之处,杀了他恐怕不符合法律的本意。”宋仁宗听后豁然开朗,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于一死。事后,富弼不满地说:“如今最担心法令得不到推行,正想严执法令,却屡次有人阻挠,这样怎么整顿众人?”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自本朝开国祖宗以来,从未轻易处死过朝中大臣,这是彰显君主恩德的事,怎能轻易破坏?况且当时陛下的心意也没确定,若轻易引导君主养成诛杀大臣的习惯,日后君主轻易动了杀心,即便我们这些人,也不敢保证自身安全啊。”富弼叹息道:“范仲淹,真是圣人啊!”
材料三:
起初,西夏人来祝贺(新帝)登基,接连派人来求和,并且商议边界问题。朝廷答应了和议,边界已经划定,还把每年的赏赐交给了他们。但过了很久,(地界的)争议仍未解决。第二年,西夏人出兵袭击泾原,杀害、劫掠了几千名弓箭手,朝廷却容忍此事不予追究,还派遣使者前去赐予(西夏君主)策命。西夏人接受策命时态度傲慢,以地界问题为借口,不再入朝谢恩,又一次侵犯泾原。西夏人在边境事务上多方侵占索取,熙河的将领范育、种谊等人,便违背盟约,侵占土地修筑了买孤、胜如两座堡垒,西夏人随即就将这两座堡垒铲平了。范育等人又想派兵护送赵醇忠(归附宋朝),还擅自招纳了他的部众一千多人,朝廷拒绝接纳这些人,西部边境从此动荡不安。苏辙请求罢免范育、种谊,另外选择老将镇守熙河,并上奏说:“君主和臣子,行事的准则不同。臣子即便清楚地看到是非,但力量不足以改变,就不得不暂且停下;君主对于事务,不知道也就罢了,若知道了却不能施行(正确的做法),那么权力就会失去了。臣如今说这些,不过是希望陛下收揽权柄,来端正君臣的名分罢了。如果一味听从(大臣的意见),不逐渐加以控制,等到他们做得太过分,再必定加以治罪,不免要将他们驱逐。事情到了这一步,难道是朝廷的好事吗?所以臣是想保全大臣,并非要加害他们啊。”
15. A
16. ①平实中见深情:诗歌语言简洁平实,情感真挚动人。首联以直白的语言表达对友人的肯定与赞赏,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与友人分别后的失落与惆怅。
②叙事中藏感慨:全诗串联与友人相关的事件,蕴含感慨。叙述友人治下现状和日常生活,蕴含对其“治政有道”的敬仰;叙述送别场景,藏尽人生相聚难长的怅惘。
【解析】
【导语】这首送别诗通过描绘地方治理的善政景象(“市门多粟”“鸣弦”)与个人交往的深厚情谊(“谈笑难忘”“置榻”),展现了王安石诗歌平实中见深情的特色。尾联“轻舟沧江”“回首黯然”以景结情,在叙事中暗含离愁,体现其务实与感性的融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A.“为全诗奠定丰庆祥和基调”错误。这首送别诗首联和颈联写葛使君善于治理政事,颔联叙述了诗人与葛使君相逢恨晚,尾联表达离别之际难舍的情感和离别后的惆怅。全诗既表达了对葛使君治理功绩的赞赏,又有与葛使君分别时的不舍黯然怅惘之情,并非都是丰庆祥和。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特色的能力。
①于平实中见深情:诗歌语言质朴无华。首联直接描述友人治下“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以平实之语肯定友人善政,表达赞赏;尾联“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直白地写出分别后独自乘舟离去,回首春城内心黯然,将与友人分别的失落惆怅之情直接抒发,真挚动人。
②于叙事中藏感慨:全诗围绕与友人相关之事展开。颔联叙述与友人追攀相谈,感觉相逢太晚,离别在即又难忘谈笑时光,蕴含人生相聚短暂的感慨;颈联通过“置榻”“鸣弦”等事,叙述友人礼贤下士、治政有道,日常清雅,暗含对其的敬仰;送别场景的叙述,更是藏尽了人生相聚难长的怅惘之情。
17.(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3)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缦”“檐”“唯”。
18. C 19. B
20. ①改为:桥下空间的更新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
④改为: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机制与“可持续造血”的运营模式
21. ①排比手法。②三句均以“能否”为开头的句式整齐排列,节奏统一,条理清晰。③分别从“倾听民意”“激活资源”“守护成果”三个维度,分析“检验政府治理能力、衡量城市对‘人’看重”的具体内涵,既让观点有层次感,也通过重复强化了对城市治理水平的追问,更有力度与说服力。
22. 示例:思路一变天地宽,城市桥下“沉睡空间”悄悄变身啦!彩绘桥柱下成运动乐园,闲置角落变“错时停车场”,能观花,可赏景。系统改造,让闲置空间成“金角银边”,方寸地充满活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用法与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你”是泛指,无特定指向对象,面向广泛的读者或受众,旨在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引导其关注或思考。
A.不同。“你”是特指,明确指向“一起去爬泰山的同伴”(有具体的对话对象)。
B.不同。“你”是虚指,指代“小组中任意一位参与者”,侧重描述“群体内彼此交替发言”的互动场景。
C.相同。“你”是泛指,无特定指向对象,即广泛的读者,与文中泛指用法一致。
D.不同。“你”是特指,明确指向“爸爸说话的对象”(如“我”或某个孩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主题”,指核心思想或中心议题,强调设计的核心概念(如“动物象限”是整体规划的核心理念)。“题材”,指创作所用的具体材料或内容(如故事、事件),与文中“动物象限”作为设计理念的定位不符。故应选“主题”。
第二空:“实实在在”,强调实际效果,与“自我造血”(经济收益)形成递进,突出服务居民的实效性。“踏踏实实”,侧重态度认真,与“服务”的结果关联较弱。故应选“实实在在”。
第三空:“提高”多用于具体程度(如价格、效率),与“品质”搭配稍显生硬。“抬高”“拔高”,含人工干预过度的意味,不符合自然美化的语境。此空应选“提升”。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绝非是”重复赘余。“绝非”本身是固定短语,意为“绝对不是”,其中“非”已包含“不是”的否定语义,而后面再叠加“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逻辑,故可直接删掉“是”。
④成分残缺。“构建”后需搭配具体的名词性结构,“运营”是动态过程,无法直接与“构建”搭配,应在其后补充“模式”,使搭配逻辑严密,表述完整。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连用三个“能否”句式,构成排比。
②三句均以“能否”为开头,句式整齐,节奏统一,形成强烈的韵律感,让表达条理清晰。
③从内容上看,分别从“倾听民意”“激活资源”“守护成果”三个不同维度,深入且全面地分析了“检验政府治理能力”“衡量城市对‘人’看重”的具体内涵。这种排比的运用,不仅使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而且通过重复“能否”这一形式,强化了对城市治理水平的追问,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与说服力,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治理中“人”这一核心要素的重要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解说词的能力。
紧扣主题,概括内容:“桥下沉睡空间变形记”主题侧重变化,所以需结合材料内容简洁且生动地呈现了桥下空间的变化及其意义。首先,结合材料中上海苏州河中环立交桥将动物元素融入桥柱彩绘并打造运动场可知,变化一是“彩绘桥柱下成运动乐园”;结合北京莲芳桥下空间新增车位且实行“错时共享”的案例可知,变化二是“闲置角落变‘错时停车场’”。然后,结合“长期闲置的‘沉睡空间’被打造为城市的‘金角银边’”可总结出其意义是“系统改造,让闲置空间成‘金角银边’,方寸地充满活力”。
整理思路,精炼语言:整体上可采用“变化+变化原因+变化意义”的思路拟写。同时,解说词要求言简意赅且不失文采和感染力,拟写使可使用修辞手法让语言具有活力和感染力。
23.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及的甲骨文、都江堰、甲午海战纪念馆等“痕迹”,虽跨越千年、形态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客观存在的痕迹,唯有被赋予情感、思想与价值,才能超越“遗存”的本质,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印记,进而承载文明传承、历史反思与精神凝聚的使命。
这些“心中印记”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人的深层影响:它们被“关注”,是因为能唤起群体的身份认同(如甲骨文关联着民族文化根源);被“回忆”,是因为能激活集体的情感记忆(如南湖红船承载着革命初心);被“解读与研究”,是因为能为当下提供经验借鉴(如都江堰蕴含的生态智慧对现代水利的启示);被“歌颂或反思”,是因为能引导人们树立价值导向(如开国大典油画歌颂国家新生,甲午海战纪念馆反思历史教训)。
从本质上看,这些印记是“人与历史、文明与当下”的桥梁。它们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可触——甲骨文连接着现代人对文明源头的探寻,红船印记凝聚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弹痕印记警示着对历史悲剧的警惕。正是这些被赋予意义的印记,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让过去的智慧、勇气、伤痛与荣光,成为滋养当下、指引未来的力量。材料由此提示我们要珍视并解读印记,对待印记需兼具“敬畏与反思”,从印记中汲取力量,传承历史智慧、凝聚民族精神。
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开头引用材料中甲骨文、都江堰等痕迹转化为印记的案例,提出核心观点——客观痕迹因意义的赋予成为心中印记,而这些印记正是文明传承的“精神密码”,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根基。主体部分,可采用分论点的形式逐层论述,如“印记承载文明根脉,是解读历史智慧的‘活化石’”“印记凝聚民族情感,是唤醒群体认同的‘精神纽带’”“忽视印记的意义,终将导致文明记忆的断裂”。结尾部分,再次强调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主动关注、解读、传承这些印记,让印记始终鲜活,让文明的根脉得以延续,让民族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雨果“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以及黑格尔“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崇洋媚外”“忘记历史印记”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守好文明印记,别让根脉在快节奏中流失。
2.循着印记找方向,让过去的智慧照见未来。
3.伤痛印记不可忘,以史为鉴方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