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类面试题,是公务员面试的常客,从部委到乡镇,从国税到事业单位,都爱考它。为啥呢?因为这题最能瞧出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还能看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占面试评分的比重可不小。
但这题也不好答呀,领导讲话那叫一个高度概括、精炼,全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很多人连啥意思都不明白,更别提去理解、阐述、论证和引申了。可理解领导讲话,对于公务员来说,那可是很基本又很重要的能力。
拿个真题来瞅瞅,领导说:“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这话咋理解呢?
先得搞懂字面意思,“有为才有位”是说你得干出点事儿来,才能有位置给你;“有位才有为”则是说给你位置、官位,很多人才能干出成绩。这字面意思,是最基本的要求。
接着,得琢磨领导为啥会提出这个思想。任何理论都来自实践,领导讲话也不例外。强调“有为”,是因为现在有些干部,工作不努力、不积极,没担当,没成绩,却老想着提拔,还怨天尤人。干部提拔里,还有些人没作为、没成绩,靠走门路、拉帮结派、靠背景就上去了。像江西九江银行那90后大专生支行行长挂职副县长的事,大家就觉得她才能不足,没成绩就占了位置,不合情理。
那为啥强调“有位”呢?是因为干部队伍里,有不少能干、敢担当、敢创新的干部,却迟迟得不到提拔,能力发挥不出来。还有人岗不匹配的问题,没把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像有些地方把基层能力强的干部借调到机关做文字、秘书工作,可他们在乡镇基层干具体事务,反而能干出更多实事。
领导说这话,对应的事实多了去了,每个人理解也不一样。但领导的话高度概括,在面试那两三分钟,不可能说全说透,能联系实际说出一两点,说清楚,就很不错了。把领导话对应的社会问题、实际讲出来,才叫真正理解了精神,这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再来看看这句话的内在逻辑。从反面看,江西九江商业银行那事,网上一片哗然,大家质疑那人能力、成绩。从正面看,云南楚雄州那80后白发乡党委书记,多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白了头,被提拔为政协副主席,网上叫好声一片,这说明大家认可他有成就、有作为,配得上位置。这就体现了“有为才有位”的内在逻辑,没作为,组织不会提拔,其他干部和老百姓也不服。
还有,如果你在现有岗位都没作为,在更高位置,面对复杂局面、大困难,更没法作为。再看“有位才有为”的逻辑,邓公那么有智慧才干,70年代被下放到江西工厂,这些智慧才干没施展平台,就荒废了。71年被启用后,他在整顿铁路运输、国民经济方面立了大功,后来还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说明才干得有平台、位置才能发挥出来。
还有,现在科研院所里,不少科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成了体制官僚,不再学技术理论、搞研究,荒废了技术能力。这说明得把人放在能发挥优势的位置,才能做出作为。领导的话内涵丰富,以上只是讲了几个方面。只要联系实际理解,逻辑严密论证,就是正确合理的,也才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说得明白。
最后,得想想怎么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领导讲话精神。很多人一说就空洞,像“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种话,没用。提对策,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最重要。
可操作性是说你提出的做法得符合实际,能真做。比如村里治理垃圾污染,村委会工作人员说“成立工作小组,制定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检查”,这不是扯淡吗?针对性是说对策得对症下药,不能乱来。像治理垃圾污染,说“工作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形成报告”,这和治理垃圾有啥关系?
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要求具体化,深入到工作场景、细节里提对策。前面分析了,“有为才有位”针对的是有些人没成绩却得提拔,工作不积极却想提拔。那落实领导讲话精神,对我们个人来说,追求提拔没问题,但得改变“工作混混,搞好关系就能提拔”的心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不躲,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完成工作,做出成绩,得到认可,才可能被提拔。这是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答题,是从内心真实想法、自身工作状态去思考的。
从宏观讲,针对江西九江银行那种情况,组织部门提拔干部时,得深入考察工作成绩,拟提拔干部的成绩得被大多数干部群众认可,这样才能服众。
对于“有位才有为”,前面说过,针对的是有能力、有作为但没被提拔,还有岗位分配中干部优势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从宏观讲,在干部选拔中,对于能力突出、做出成绩的干部,要把他们选到更高领导岗位,给他们更广阔平台、更多资源,让他们做出更大贡献。在岗位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干部优势与岗位匹配度,最大程度发挥专业技能优势。
但要从具体层面谈落实领导讲话精神,就得有具体事实依托。比如科研人员走行政路子,是因为科研路子经济待遇不好、仕途空间不大、社会地位不高。那落实领导讲话精神,可以给科研人才一定政治待遇,像评职称、根据职称给政治待遇;提升科研人才经济收入;加大表彰宣传优秀科研人才力度,提高他们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能把科研人员留在科研岗位,发挥优势,做出更大作为。
如何贯彻落实领导讲话精神,也得基于前面说的具体社会实际。虽然提出对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说,但宏观内容,如果没有具体事实支撑,就是假大空。比如“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以德为先”,得用具体事实阐述“以德为先”是什么。我们可以说,“以德为先”首先是廉洁自律,提拔干部前,得向纪检部门了解拟提拔干部有没有不廉洁反映,也得向干部群众征求意见,看是否存在廉洁问题。只有干净的干部,才能提拔。这就是用具体事实说清楚“以德为先”。
其实,理解领导讲话精神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从社会现象、问题中总结归纳出观点道理,再用对应的社会现象、问题论证说明观点道理,最后用这些道理指导工作和生活。比如,我们要改变搞好关系就能提拔的心态,立足于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才能得到提拔,这就是活学活用了领导“有为才有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