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里,不管家境富裕还是普通,一旦为人父母,身上就会渐渐显露出一些相似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的源于深沉的爱,有的出于本能的担忧,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子女的成长轨迹。
一,期望高悬,压力如影随形
父母对子女抱有期望,这再正常不过。谁不盼着自家孩子出人头地、有个好前程呢?可不少父母,往往把期望的标准定得过高。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就为他们规划好了一条“完美”的成长路线。今天要学钢琴,明天要补奥数,后天还得练书法。
我有个朋友,他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学霸。从小学起,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辅导班填满,每次考试成绩要是没达到班级前三,就会被严厉批评。
久而久之,朋友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成绩不升反降。父母过高的期望,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消磨殆尽。他们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关怀满溢,催生依赖温床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那是无微不至。可有些时候,过度的关心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孩子小的时候,帮忙穿衣喂饭,大一点了,还帮忙收拾书包、整理房间。事事都替孩子包办,孩子就会渐渐习惯依赖父母。
同事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每天早上还是妈妈帮忙收拾书包。有一次妈妈出差,孩子因为找不到课本,急得大哭。
长期在这种过度关心的环境下成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寻求父母的帮助。
等孩子步入社会,面对独立生活的种种挑战,就会显得手足无措,难以适应。父母的过度关心,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让他们难以成长为独立、坚强的个体。
三,保护过度,束缚独立羽翼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需要保护的宝贝。但过度的保护,就像给孩子套上了一层厚厚的壳,限制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不让孩子和小伙伴去户外玩耍,怕磕着碰着;孩子想尝试做一些家务,怕累着孩子;孩子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冲上去帮忙解决,不让孩子承受一点挫折。
邻居家的孩子想参加学校组织的露营活动,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睡不好,还怕遇到危险,坚决不同意。孩子就这样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长期生活在父母过度保护的环境里,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为人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在表达爱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合理设定期望,让孩子在努力中收获成长;
适度关心,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空间;恰当保护,让孩子在历练中学会独立。
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走向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