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宣布面向海外一流高校的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开放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公告指出,此举旨在拓宽博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渠道,提升人才选拔质量。2025年,复旦大学将继续通过“申请—考核”制招收符合条件的海外中国籍留学生直博生。
此次招生涵盖18个专业领域,包括哲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根据招生规则,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材料审核占20%,综合考核占80%。综合考核由5至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
考核形式由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面试环节暂定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时长不少于30分钟。申请人需先以PPT形式汇报5至8分钟,随后接受专家组提问。最终成绩由专家组成员独立评分后取平均值确定。
这条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部分网友提出了较为尖锐的质疑:“留学生大多是学习差但家境富裕的人,这种无需参加全国统考的招生方式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
然而,这种观点既忽视了中国高校直博生选拔的基本流程,也对留学生群体存在明显偏见。
事实上,直博生是指从本科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内地学生而言,报考直博同样不需要参加类似高考的全国统考,而是通过“申请—考核”制完成。
具体流程包括提交申请、提供相关材料(如本科成绩单、导师推荐信、英语水平证明、学术论文等),并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或笔试。
考试标准由各校自行制定,没有统一规范。这一流程与海外留学生的直博招生并无本质区别,关键在于申请者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通过严格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此次海外直招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首先,申请人必须为中国国籍;其次,本科阶段就读的海外高校原则上需同时位列主流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或所学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些条件确保了招生对象的高质量,而非简单地为留学生“开后门”。
部分网友的误解和批评,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招生流程的不了解,以及长期以来对留学生群体的污名化现象。
近年来,“华侨生400分上清北”的传言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偏见,使得留学生被贴上了“学习差的有钱人”的标签。然而,留学生群体中既有在国内高考竞争中失利而选择出国混文凭的人,也有成绩优异、渴望深造的学生。
尤其是在欧美高校占据主流排名前列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前往这些院校学习前沿知识,与全球顶尖人才交流,以获取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机会。
高等教育不应局限于“内循环”,否则只会导致固步自封、视野狭窄。一个社会对特定群体的长期污名化是一种顽疾。那些热衷于污名化的人往往并非不清楚“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道理,而是出于寻找归属感的目的,刻意将人群划分为“我们”和“他者”。
他们认为,凡是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教育的人都是“他者”。当这些“他者”回国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优势时,便被指责为“崇洋媚外”。于是,他们不顾常识,执意对留学生群体进行污名化。
一旦贴上标签,这个群体的优点就会被忽视,而缺点则被无限放大,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公开发声,为复旦大学的政策辩护,并呼吁正视留学生的价值。
他表示:“不要简单地将留学生与‘混文凭’‘有钱’画等号。出国留学是我国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难道杨振宁、施一公不爱国,没为国家作出贡献吗?”
他还强调,复旦大学此举有其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措施,严格限制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甚至拒绝发放签证。
这种“掐尖”策略使许多中国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让他们能够在重要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陈志文最后指出:“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把这些优秀的孩子接回来,支持他们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做贡献。
这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之策,请不要再对任何群体进行无端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