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前,上海部分中小学教师计划家访,却遭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拒绝,长宁区单亲且居住局促的朱女士就拒绝了家访,她认为家访没必要,也不愿暴露家庭情况。深圳也有家长呼吁取消家访,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85%的网友不喜欢入户家访,“90后”家长占比颇高,但也有教师认为,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对此,上海一小学校长称,不再硬性规定家访数量和形式,地点可灵活选择。松江区相关主任建议,班主任面对家长拒绝家访,应尊重并沟通,消除顾虑,若仍被拒,可换公共场所见面,保持沟通顺畅,赢得家长支持。
现在的学生,对家访这个概念应该比较陌生,老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要么就是家长会,要么就是“明天叫你家长来学校”——俗称“请家长”,一到了“请家长”的地步,那在学生看来就如同拉响了防空警报。其实,在这两种家校交流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家访。家访,老师亲自登门拜访,当打破了讲台和课桌、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屏障,孩子的另一面显露出来,老师也对学生的家庭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说,家访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但是,家访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家访也只能找到小部分学生问题的根源。那么,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是老师工具箱里的一种工具,根据实际需要,老师自由选择,对症下药。可现在有不少地方的教育局将家访作为硬性规定,要求老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还要在学生家庭里拍下照片证明,其实这对老师和家长双方来说都是负担。作为家长,从接到老师要来家访的消息那一刻起,精神就绷紧,诚惶诚恐,生怕怠慢了老师;老师的感受也好不到哪儿去。
而且现在的“90后”家长,对个人隐私是非常看重的,家庭作为非常私密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请别人到来的。以前没有太多通信手段,如果想交流只能真人见面,而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视频也好电话也好,都可以做到及时交流,那么对于注重隐私的现代人来说,家访就不太有必要了。还有些社恐的家长,能发微信就不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想视频,拒绝家访是放过老师,也放过自己。
其实,家访也绝非过时落伍的教育方式,家访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合适的引导,这需要老师自发的责任心和社会教育的共同推动。学生上课开小差,可能是因为晚上他要帮父母忙生计,学生性格孤僻,可能是因为他缺乏父母的关爱,学生喜欢打架,可能是因为他家里就充斥着家长权威的暴力,如果不去家访,仅凭家长群的通知、微信上寥寥几句的交流,老师怎能全面了解一个学生挖掘孩子潜力呢?
家访,也许不能覆盖全部学生的要求,但总有一小部分孩子是需要的。有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老师家访,我们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而家访这个教育方式,现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上一篇:国考面试真题17-统计局
下一篇:教育文摘(第2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