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备考公务员面试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看到题目后不知道该说啥。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对公务员面试的认知有偏差,总以为面试就得像背新闻联播、人民日报那样,出口成章,满嘴金句。但公务员考试真正要找的,是那些会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背书的机器。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和考生解决“无话可说”的办法,就是靠套路和死记硬背。但老司机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实事求是,任何观点都得有事实支撑,任何对策和行为都得具体化,不然就是空谈。可很多考生觉得,自己平时没啥事实可以讲,遇到面试题就卡壳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平时不注重积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缺乏思考。比如,让你谈谈对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看法,其实这个话题有很多事实可以讲,像北京胡同里的老破小学区房,一平方米能卖到20多万。但很多人看到这类新闻,只是当个乐子看,没去深入思考,所以一到面试就脑袋一片空白。
所以,积累不是简单地看一眼、记一下,而是要带着思考去积累,这样才能把事实和道理紧密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事实存在误解,觉得面试就得说高大上的事例,于是就忽视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可问题是,大部分人对那些高大上的事例其实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个大概,所以讲起来就只能泛泛而谈,全是大话、空话、套话。
比如,谈到理想和信念,经过培训班培训的考生,十有八九会说黄旭华、邓稼先、钱学森这些名人。但有几个考生能真正讲清楚这些名人的事迹、内心活动呢?其实都不了解,所以只能瞎扯。
相反,如果我们说自己曾经的一个老师,在山村学校里教了一辈子书;或者自己的父母,在某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干了一辈子,做出一些成绩;又或者自己看过的、喜欢的某部电视剧、电影里的人物,我们就会很熟悉,掌握具体事实,就能把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为这些理想和信念做了什么、牺牲了什么,都讲得清清楚楚。
用这些熟悉的东西来论证观点,就会很生动、很鲜活,更有感染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熟悉的人、事来支撑观点,尤其是和自己工作、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
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很low,上不了台面,其实这是误解。low的不是事例,而是格局和思想。比如,谈到理想和信念,我们拿自己的父母举例子,说他们一辈子都在种地,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就是种好地。那我们可以引申一下,每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其实就是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还low吗?
那怎么才能调动起自己熟悉的事例呢?首先,自己得先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哪些东西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比如,老司机最近喜欢看党史相关的书和电视,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就喜欢用党史中的事实作为事例。同样,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为啥不能用明史里的人和事来论证观点呢?
再比如,我们都上过学,教育领域里的那些事儿,我们都是亲历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只要我们注意思考,也是很清楚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论证观点的事实。
还有,老司机之前带过一个村官同学,我就建议他,不管谈什么问题、讲什么观点,都可以回到农村工作中去,用农村里的人和事来论证,这样一定会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老司机还给大家示范过,用拆迁这个事儿作为论证素材,对着题本把所有综合分析题都走一遍。我们都是经过专业学习的,这些专业领域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素材。比如,法学专业的可以把判例作为事实,历史专业的可以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社会学专业的可以用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来谈问题。
所以,并不是我们没有事实,而是我们不注意总结、思考和利用罢了。为啥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某一个领域的事情去论证几乎所有观点呢?因为任何一个事实,从不同细节出发,都能折射出不同的道理。一个细微的事实里,包含了整个世界。
比如,今天中午点什么外卖?我们根据别人的评价、美团的推荐来选择,这就说明我们很容易盲目从众。外卖餐馆往往刷好评,但我们分不清哪个评价是真的,这就说明信息不对称会误导大众。美团会收商家费用,把给钱的餐馆优先推荐,排在前面,这就说明商家在赚钱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我们点了面条,又后悔没点米线,这就说明任何选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今天最想吃什么。
一沙一世界,只要我们善于思考,一定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