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最近几年大学城周边的麻辣烫摊子都透着股焦虑。上个月我去某985高校附近办事,晚上十点半的奶茶店里挤满了捧着《考研英语词汇》的学生,玻璃窗上贴着"考研自习室包月八折"的广告。这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老家纺织厂下岗潮时,夜校里挤满学会计的中年人——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肩上,都是不同的形状。
前两天跟某央企HR总监吃饭,他说现在校招简直像在玩消消乐:投简历的十个里有七个写着"备考研究生暂不就业"。这让我想起老家表弟的奇幻漂流,这孩子三年前从普通二本毕业时信誓旦旦要闯荡上海滩,结果去年春节见面,他已经在备战第三次考研。问他为啥跟考研死磕,他给我算了笔账:现在教培行业整顿了,互联网大厂在裁员,土木行业在下行,连当初瞧不上的街道办岗位都要硕士起步。"与其拿五千块工资被当牛马使唤,不如再读三年书等经济回暖",他说这话时啃着烤冷面的样子,像极了当年在网吧通宵打装备的网瘾少年。
这事得从二十年前的蝴蝶效应说起。2001年研究生扩招政策落地时,谁也没想到会酿成今天的局面。当年全国考研人数62万,去年这个数字变成474万,涨了七倍多。就像超市货架上的牛奶,保质期从三天变成三个月,学历的保鲜期也在通胀中急速缩短。我认识个老教授,他八十年代的研究生同学现在都是行业泰斗,而他的博士生去年毕业去了教培机构当课程顾问——知识贬值的速度比比特币还刺激。
这种集体选择背后藏着个黑色幽默:表面上大家挤破头要提升竞争力,实际上是在玩"抢椅子"游戏。教培行业鼎盛时期,某东方名师时薪能买部iPhone,现在这些名师自己都加入了考研大军。去年某双非院校的哲学专业居然出现400:1的报录比,不知道苏格拉底要是知道这事,会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开直播讲《理想国》。
但更魔幻的是就业市场的量子纠缠状态。我有个做猎头的朋友说,现在企业招人就像在海鲜市场挑螃蟹——明明池子里挤满了张牙舞爪的,可雇主总觉得下一网能捞到更大的。某互联网大厂去年校招明确要求"92本科+双非硕士不要",结果今年春招悄悄改成"92本硕优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套娃游戏,你以为打开最后一层就是惊喜,结果发现里面还套着二维码——扫出来是"恭喜获得面试机会一次"。
这种全民考研的狂热,本质上是种新型的"懒就业"。就像我那个炒币失败的朋友,总幻想抓住下一个风口就能一夜回本。现在年轻人把考研当成了人生杠杆,觉得加注三年光阴就能撬动阶层跃迁。可现实往往更接近我老家菜市场的砍价哲学——你以为自己在博弈,其实早被标注好了心理价位。有个数据特别扎心:202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首超本科生,这意味着当你千辛万苦爬上学历金字塔,发现塔尖已经挤成了早高峰的地铁1号线。
这里头还藏着代际认知的错位。70后父母那代人,确实见证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我大学室友的父亲,当年靠硕士文凭从县城中学老师变成省厅干部,现在天天催儿子读博:"你看那谁家孩子读完博士直接给安家费50万"。可他不知道,现在深圳中学教师招聘名单里清北博士扎堆,东莞电子厂的工艺工程师岗位都开始要求发表过SCI论文。这种代际经验的反噬,就像给00后穿了件二十年前的防弹衣,结果发现现在战场上流行的是激光武器。
更隐秘的焦虑来自社交媒体的认知绑架。前两天我刷到个考研博主的vlog,镜头里是摆着星巴克的木质书桌、荧光笔划得整整齐齐的笔记,配文"沉浸式学习12小时"。底下有条评论获得高赞:"看人家备考都这么精致,我配不上研究生"。这场景多像超市货架上的有机蔬菜,贴着"无公害"标签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三倍——知识消费主义早已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年轻人的规训。
但吊诡的是,这场军备竞赛的终点可能是集体返祖。我认识个学材料的研究生,去年毕业进了某新能源车企做电池研发,每天工作就是给博士打下手洗试管。他说现在最后悔的是没本科毕业就去流水线,"至少能多攒三年首付"。这让我想起亚马逊丛林里的箭毒蛙,越是色彩艳丽越是有毒——当下那些光鲜的学历标签,说不定正在分泌某种致幻剂。
话说回来,这种全民考研热也催生了魔幻的产业链。去年有机构推出"考研氛围组"服务,专门雇人陪考生视频学习,按时长收费。更绝的是某考研名师开发的"AI督学系统",能监测你的屏幕使用时间,一旦发现刷抖音就自动给你妈发短信。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就像我那个炒币的朋友,明明已经财务自由,非要继续加杠杆,结果把别墅赔成了厕所。
不过话说回来,存在即合理。我采访过某考研二战失败后创业的姑娘,她开的"自习室+青旅"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至少备考让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她说这话时正在给客人冲手磨咖啡。你看,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彻底辜负努力的人,就像再贫瘠的沙漠也会有仙人掌开花。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我认识个社会学教授,他正在做"考研行为人类学"研究。有次酒喝多了他说,现在年轻人不是在考研,是在进行一场大型社会实验——测试学历通胀的极限在哪里。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吹泡泡游戏,孩子们总想吹出更大的泡泡,直到"啪"的一声破在脸上。但谁又在乎呢?阳光下那些转瞬即逝的彩虹,本就是青春最绚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