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师范大学的一则拟聘公告引起热议,学校因为要给博士配偶安排工作,所以这批被安排工作的人员全是博士配偶。
相比于其他博士的配偶都是硕士博士, 其中一名博士的配偶学历却只为初中引起大家关注,这个细节迅速在网上发酵,成为讨论的焦点。
有人质疑学校“安排工作”的合理性——怎么会安排一个初中学历的人,也有人好奇,博士怎么会娶一个初中学历的配偶?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撇考讨论这些问题, 我们或许还看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博士,是个好博士!
因为,这位博士心里没有学历歧视!
博士配偶是初中学历,说明什么?
现实生活中,学历的“门当户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择偶时,都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学历、职业、家庭背景相近的人。
尤其是在学术圈,博士之间结婚是相当常见的,甚至有些人戏称:“博士找对象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实验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博士的配偶学历只有初中,难免让人感到意外。
但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学历的“悬殊”,而是这位博士并没有因为学历的不同而看低自己的配偶,也没有因为自己学历高了就去追求更“匹配”的伴侣。
这说明,他的婚姻观并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基于真正的感情。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位博士的配偶是他的糟糠之妻,也许在他求学的路上,两人相互扶持,经历了风风雨雨。
从配偶年龄为86年来看,两个的感情之路可能确实很久了。这种感情,比起学历上的“匹配”,更值得珍惜。
另一种可能是,即便他们不是早年的伴侣,这位博士也没有因为对方学历低而嫌弃,而是看重了其他品质,比如善良、踏实、包容等等。
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博士的眼光和格局,不是只盯着一张文凭,而是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
学历不是婚姻的唯一标准
学历确实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沟通能力和生活习惯,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和婚姻的幸福程度。婚姻是长久的陪伴,而不是论文合著;是彼此扶持,而不是简历筛选。
看看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学历并不是影响婚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学历相当的夫妻,最终还是走向分道扬镳,而不少学历差距大的伴侣,却相濡以沫。
那些动辄说“学历差距大没法沟通”的人,其实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真正决定沟通质量的,不是学历,而是心态、耐心和理解能力。
如果一方学历更高,愿意包容和引导另一方,愿意用平等的心态去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教育”,那么学历差距就不会成为障碍。
相反,如果一方总是摆出“我是博士,我比你懂得多”的架子,不管对方是什么学历,都会出现沟通问题。
不嫌贫爱富,也不因学历论高低
社会上,学历歧视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高学历群体中,有些人甚至会潜意识里认为,低学历的人“不配”进入自己的圈子。
但这种观念本身是狭隘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仅仅由学历决定的。
我们不妨换个场景,如果这位博士的配偶是个中学老师、餐馆老板,或者是某个行业的熟练工人呢?情况会有所不同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本身,而不是学历的标签。
这位博士愿意和一位初中学历的伴侣共度一生,恰恰说明,他是个情感上有担当的人,不被社会的“学历鄙视链”所左右。
在这个现实社会,学历歧视其实很常见。很多公司招聘时,宁可找一个“名校普通生”,也不愿意找一个“双非”学霸。
很多家长择偶时,第一眼看的不是人品,而是对方的文凭。但学历高的人,未必就一定有教养,未必就更值得托付一生,而学历低的人,也不代表他们的能力、品格就比别人差。
“配偶安置”政策的合理性
当然,这次事件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高校的“配偶安置”政策。
很多人误解为“初中学历直接在高校任教”,但实际上,学校并不会安排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去当老师,而是按照配偶的情况安排相应的工勤岗位,比如宿管、后勤等。
高校为了引进人才,会在政策上提供一定的配偶安置,这是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常见做法,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高校更需要用这种方式留住人才。
这种政策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高层次人才能安心工作,而不必因为家庭原因在不同城市奔波。
如果博士夫妻都是高学历,配偶可能会安排进教师或研究岗位,而如果配偶学历较低,则可能会进入工勤岗位,这一点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这不仅是个好博士,还是个好丈夫
学历不能决定婚姻的幸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建立在文凭上,而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共同的生活目标上。
这个博士之所以值得称赞,不只是因为他学历高,而是因为他没有学历歧视,他对自己的伴侣是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希望社会能少一点对学历的偏见,多一点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对待,不管他是博士,还是初中生,不管他从事的是学术研究,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作。只要能为家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他就值得被尊重。
所以,这不仅是个好博士,还是个好丈夫,一个真正懂得感情和生活的人。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