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跑来问我备考公务员的事,抱怨最近忙毕业论文,又要刷行测,练申论,很多真题还没来得及做。还买了备考资料,又怕没时间看完,看了又怕记不住。这就是典型的“做题家”心态。
很多人都觉得公务员考试跟高考、大学期末考试差不多,有标准答案,只要掌握答题技巧,多刷题就能拿高分。甚至像大学期末考试那样,研究一下过去的考卷,背背课本和讲义就能过关。但公考,尤其是申论和面试,跟这些考试完全不一样。
先说行测。行测确实跟学生时代的考试类似,有唯一标准答案,每种题型都有解题技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多刷题就能拿高分。但申论就不一样了,看看申论大纲就知道。
申论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要全面把握材料内容,准确理解含义,提炼观点,揭示本质问题;综合分析能力,是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多角度思考,作出合理推断或评价;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准确把握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文字表达能力,是要熟练运用指定语种,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观点。
这些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分数上限。它们考验的是我们过去二三十年积累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而不是短期学习某门学科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写作,对理论水平要求很高。比如2021年国考申论大作文题“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里的“物、妄然、理”具体指什么,就需要对理论有具体理解。而且一篇文章的结构、论证逻辑要求也很高,要写出言之有物、论证充分、思路清晰的申论作文很难。
面试更是如此,要在短短几分钟里,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出深刻、全面、理性的观点,引经据典或结合个人经历论证,征服考官,难度极高。很多人准备了好几天的展示或工作汇报,临场时都讲得一塌糊涂。这些能力都是根本性的,不是短时间内能提升的。
集中性针对性的训练是有效的,但那种申论作文和面试学几个模板,背范文、背金句的做法,虽然有人能临场写出看似花团锦簇的文章,滔滔不绝,但这些文章和回答都是空有其表,用固定框架和看似高大上的语句掩饰自身能力的不足。写的人和说的人都觉得恶心,怎么可能说服别人呢?
集中性针对性的训练,主要是找准正确的考察方向,把过去二十多年积累的能力展现出来。相反,套路化的练习会把自己的思想、文字能力、逻辑能力给阉割了。申论写作和面试应该怎么练呢?
写作方面,每天按照申论标准,明确一个观点,按照好文章的表达逻辑,写一两百字的小短文,把观点论证清楚。最重要的是不断思考,找到写作中的问题,在下一次写作中修正,这样在立意、论证逻辑、举例论证、语言表达上才能不断提升。如果有人能点评批改,那是最好的进步方式。
面试方面,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靠练习量,而是靠思考。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每一个思考触发点,每一点零碎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如看到抖音上一个无聊视频却有很多人点赞,可以分析点赞者的心理,进而分析大众心理。再比如看到一篇文章、一个视频,听到一个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见闻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面试的表达。可以每天和室友、朋友、家人聊一个问题,轮到自己发言时,有意识地按照面试要求,先提出观点,再阐述观点,最后举例论证。通过练习、思考、修正、提升,半年左右,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思想、表达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那种“等我笔试过了再准备面试”“还有三个月就考试了,现在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吗”“学这些又没用”的思维,会让一个人的能力和思想、智慧一辈子原地踏步。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底层能力的提升,对思考和分析其他问题、干好工作、经营好家庭、过好生活都很有用。
有人从2018年底开始研究公务员面试,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写作。在研究面试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写作期间,不断地练习、思考、修正、提升。这三年来,自认为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在再看三年前写的东西,文字、逻辑、思维、思想都很幼稚。更欣慰的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让自己越来越看清身边的世界和人,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越来越从容自如。
很多喜欢看文章的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公务员直接相关的有一些,但还有很多是和公务员考试无关的,比如社会热点评论、体制思考、人生体悟、婚姻感情等方面的。但其实分析面试问题的思维和看世界、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事情的思维是一样的。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很普通的公务员面试开始的。
有一种说法,世间有一万多种道,每一种走到极致,都能通向至高境界,最终实现万法皆通。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去,不断地思考,都能从中找到观察世界的方法,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大道至简,殊途同归。